南海的黎明时分,朝阳将“丰海一号”海洋牧场的白色平台染成金色。这个占地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智能化设施,正在迎来建成后的首次大规模收获。
海洋生物学家张海洋博士站在控制中心,凝视着全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因过度捕捞而生态退化的海域,如今却成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牧场。
“启动一号养殖区收获程序。”张博士下达指令。
水下机器人部队立即行动。它们精准地引导着智能网具,避开未达标的鱼群,只捕获符合标准的成年大黄鱼。与此同时,声学驱赶装置温和地将幼鱼引导至安全区域。
“收获量382吨,达标率99.7%,幼鱼误捕率0.01%。”系统自动生成报告。这个数据让张海洋露出微笑——传统捕捞的幼鱼误捕率高达30%。
“丰海一号”的创新远不止于此。牧场采用立体养殖模式:表层养殖海带和龙须菜,中层是各类经济鱼群,底层则养殖海参和贝类。这种模式不仅最大化利用空间,更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藻类吸收鱼类排泄物,贝类净化水质,整个系统几乎零污染。
最令人惊叹的是牧场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布设在每个养殖单元的水下传感器,AI实时监测水质、鱼类健康状况和生长数据。当某个区域溶氧量偏低,系统会自动启动增氧装置;监测到鱼群食欲下降,无人机立即投喂特制的益生菌饲料。
“我们不是在捕鱼,而是在管理一个生态系统。”张海洋常对来访者这样说。
今天的收获现场来了特殊客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考察团。团长莫妮卡·贝鲁奇惊讶地发现,收获船上见不到传统渔业的繁忙景象,只有几名技术人员监控着屏幕。
“我们通过水下摄像和声纳系统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技术人员解释道,“AI会自动识别每条鱼的品种和尺寸,甚至能通过游动姿态判断健康状况。”
突然,警报响起。系统检测到一股异常洋流正携带低氧海水向牧场移动。
“启动应急方案!”张海洋立即下令。
刹那间,牧场展现出它的科技实力。可移动养殖网箱开始自动调整位置,避开洋流路径;增氧系统全面启动;甚至启动了新研发的“人工上升流”装置,将深层富氧海水提升至表层。
一小时后,危机解除。考察团成员目睹全过程,惊叹不已。
“这不仅是渔业革命,更是海洋生态保护的典范。”贝鲁奇评价道,“你们如何平衡产量与生态?”
张海洋调出全息数据图:“我们严格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生产。同时,牧场外围设有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捕捞,让野生种群得以恢复。”
数据显示,牧场运行两年来,周边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反而增加了25%,曾经消失的珊瑚礁正在恢复生机。
收获季结束时,“丰海一号”交出了惊人成绩单:年产优质海产10.2万吨,是传统养殖单位面积产量的5倍,而碳排放仅为传统渔业的十分之一。
更值得骄傲的是,这里生产的所有海产品都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每条鱼的生长环境、投喂记录甚至水质数据。
夜幕降临时,张海洋站在平台上,望着远处点点渔火。那些传统渔民如今已成为牧场的合作伙伴,他们的渔船经过改造,转型为生态观光和辅助作业船,收入反而比过去更高。
“海洋不是索取的对象,而是需要呵护的生命体。”他在日志中写道,“今天我们证明了一点:人类可以与海洋和谐共处,在保护中获取可持续的回报。”
联合国很快将“丰海一号”列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项目。来自东南亚、非洲、拉美的考察团络绎不绝,希望引进这种模式。
在项目总结会上,张海洋说:“这个牧场的价值不在于产出了多少海产,而在于它指明了一条道路:科技赋能下的海洋经济,可以既是高产出的,又是生态友好的。”
那一晚,卫星照片显示南海这片海域灯火通明——不是钻井平台,不是军事基地,而是一个人类与海洋共生的未来图景。在“丰海一号”的灯塔上,一行字在夜色中闪光:“我们从海洋中收获,也回馈海洋以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