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陆上钢铁洪流向纵深突进时,在广阔的西太平洋上,一场旨在彻底孤立台海战场、阻断联军增援与撤退路线的海空联合封锁作战也达到高潮。中国海军主力舰队前出至关键水道,与空军、火箭军协同,构筑起一道立体、多层次的“远海锁链”,力图将敌远征舰队与后方基地的联系彻底切断。
______
场景一:前出占位——大洋深处的棋局
地点: 巴士海峡以东、宫古水道以南的广阔海域。
力量展示: 以“福建”号航母为核心的打击群(包括055型万吨大驱“拉萨”舰、“延安”舰,数艘052d型驱逐舰及054b型护卫舰)呈战斗队形展开。水下,09IV型战略核潜艇和09IIIb型攻击核潜艇悄然前出,负责水下警戒和对敌反制。
战略意图: 舰队并非寻求与美军航母编队进行传统的舰艇对决,而是占据有利阵位,依托岸基航空兵和火箭军的支援,形成一道“移动的壁垒”,阻隔美军从关岛、菲律宾海方向向台海投送力量的主要通道。
场景二:空中壁垒——以陆制海的延伸
“看不见的翅膀”: 从沿海机场起飞的歼-20机群,在预警机和加油机的支持下,为舰队提供外围防空掩护,并前出驱离美军的p-8A反潜巡逻机和Ep-3E电子侦察机。
“长剑”威慑: 空军的轰-6K\/N轰炸机群,在战斗机的护航下,进行了多次模拟攻击演练。它们携带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和长剑-20巡航导弹,其射程足以覆盖试图靠近的美军水面舰艇和后方基地,形成了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无人机蜂群: 大型长航时无人机(如无侦-7)在高空持续盘旋,为舰队和火箭军提供超视距目标指示和战场评估。
场景三:信息绞杀——电磁空间的无声战场
电磁压制: 舰队的电子战系统(如055舰上的综合射频系统)与空军的运-9Ew电子战飞机协同,对试图窥探我军动向的敌侦察平台实施强力干扰,使其变成“瞎子”和“聋子”。
通信中继: 通过天基卫星和高速数据链,舰队与岸基指挥中心、空军部队、火箭军部队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协同交战。一幅完整的战场态势图在各单元间实时传递。
场景四:猎杀与反猎杀——水下的致命游戏
安静的对决: 在深海,我军的攻击核潜艇与美军的“弗吉尼亚”级、“洛杉矶”级潜艇展开了紧张的追逐与反追逐。静音性能的优劣、声呐员的经验和水下战术的运用,决定了谁能先发现并锁定对方。
反潜网络: 舰队自身的反潜直升机(直-20F)和护卫舰的拖曳阵列声呐,与空军的反潜巡逻机(如空潜-200)共同编织了一张严密的反潜网,迫使敌潜艇不敢轻易靠近。
场景五:对峙与试探——危险的边缘
美军反应: 美军“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在距离我舰队约500公里处徘徊,不断派出F-35c舰载机进行试探。但其活动范围明显受到限制,不敢轻易进入我岸基航空兵和反舰弹道导弹的有效打击半径。
紧张时刻: 一架美军的F-35c企图超低空突防,对我舰队进行模拟攻击,被我舰载相控阵雷达发现并锁定。歼-35舰载机立即前出拦截,双方在视距外进行了激烈的电子对抗和模拟攻击,最终美军战机在警告下转向脱离。
火箭军的阴影: 火箭军部队适时宣布在相关海域进行“例行性训练”,并进行了东风-21d的试射(落入预定靶场)。这一明确的信号,使得美军航母编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其作战效能受到严重制约。
章节结尾:
夜幕降临,福建舰的飞行甲板上依然灯火通明,舰载机进行着紧张的夜间起降训练。舰队司令站在舰桥上,望着远方漆黑的海平面,对参谋长说:
“我们不一定要击沉他们,但我们在这里,就像一道闸门。敌人的援兵过不来,台海方向的敌人也休想撤出去。这道锁链,就是决定陆上战场命运的胜负手。”
远海之上,这道由钢铁舰艇、翱翔战机和待发长剑共同铸就的“远海锁链”,正以其强大的威慑力和控制力,默默地执行着战略封锁的使命,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