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彻底瓦解对手的战略纵深和后勤支援能力,扞卫方动用其最先进的远程打击力量,对位于“第二岛链”上的关键敌性目标发起了一场代号为“断链”的综合性、毁灭性火力突击。此行动旨在瘫痪敌前沿核心基地,阻断其战略机动与持续作战能力。
______
场景一:深宫密令——决心的最终下达
地点: 深层地下指挥中心。
决策过程: 最高军事委员会成员凝视着巨大的战略态势图,图上清晰地标示着敌对方依托“第二岛链”构建的基地群。这些基地如同锁链,支撑着其前沿存在和力量投送。
高级指挥官A(沉稳地): “时机已到。持续的消耗已使敌机动兵力捉襟见肘,其后方基地的负荷和重要性倍增。打掉这些节点,等于折断其脊梁。”
高级指挥官b(指着地图): “目标:安德森战略空军基地、阿普拉海军基地、以及相关雷达站与后勤枢纽。必须确保打击的突然性、饱和度和毁伤效果。”
最终决心: 委员会主席签署命令:“批准执行‘断链’行动。要让对手明白,任何依托地理优势进行的围堵和挑衅,都将遭到其无法承受的惩罚。”
场景二:长剑出鞘——火箭军的雷霆一击
时间: h时,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行动:
阵地苏醒: 内陆腹地的崇山峻岭中,多处经过严密伪装的发射阵位褪去伪装。dF-26系列中程弹道导弹起竖,发射筒盖缓缓打开。
多重打击:
常规钻地弹头: 部分导弹携带高爆钻地弹头,目标直指敌基地的加固机堡、指挥中心和弹药库。
集束子母弹头: 部分导弹配备集束弹头,用于大面积覆盖停机坪上的飞机、露天堆放的物资和雷达阵地。
电磁脉冲弹头(假设已实战化): 少数导弹可能携带非核电磁脉冲弹头,旨在瘫痪特定区域的电网和电子设备,造成混乱。
饱和攻击: 为避免被敌反导系统拦截,采取了多波次、多弹道、真假弹头混合的饱和攻击模式。导弹升空后,在大气层外进行复杂机动,难以预测和拦截。
场景三:鹰击长空——战略空军的远程奔袭
协同打击: 几乎在导弹升空的同时,多个航空兵师的重型轰炸机梯队(如h-6K\/N系列)在隐身战斗机护航下,经空中加油,执行远程奔袭任务。
弹药配置:
空射巡航导弹: 轰炸机在防区外发射大量cJ-10等空射巡航导弹,这些导弹采用低空突防模式,规避雷达探测,从不同方向攻击目标。
高超音速武器(假设已列装): 可能动用新型空射高超音速武器,以极高的速度和不可预测的弹道,对高价值时敏目标进行“点穴式”打击。
战术配合: 火箭军的弹道导弹攻击首先破坏敌防空系统和关键设施,为空军的巡航导弹和轰炸机创造更安全的突防环境。
场景四:毁灭瞬间——目标区的炼狱景象
安德森空军基地: 第一波弹道导弹落下,加固机堡被钻地弹头贯穿后内部爆炸,将战机撕成碎片。紧随其后的集束弹雨覆盖了整个跑道和停机坪,燃起熊熊大火。巡航导弹则精准命中油库和指挥塔台。
阿普拉海军基地: 港口设施遭到多枚导弹重点照顾,码头被毁,停泊的辅助舰船受损。附近的雷达站和通信中心被电磁脉冲弹击中,瞬间陷入黑暗和沉寂。
效果评估: 通过侦察卫星和无人侦察机传回的实时画面显示,目标区域遭到严重破坏,基地作战能力在短时间内被基本剥夺,短期内难以恢复。
场景五:战略反响——无法承受的代价
军事意义: 此次打击显着削弱了敌对方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投送能力、空中打击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使其前沿部署的兵力成为孤军。
心理震慑: 打击的力度、精度和广度,清晰展示了扞卫方具备对其核心战略后方进行致命打击的能力和决心。这将对敌决策层和前线官兵的士气造成毁灭性打击。
局势转折: “第二岛链”的军事价值在猛烈的火力打击下急剧贬值。此行动可能成为迫使对手重新评估整个战略局势、寻求谈判解决的关键转折点。
章节结尾:
完成投弹任务的轰炸机编队调转航向,在晨曦中返航。飞行员看着后方天际线上尚未散去的烟柱,在加密频道中简短报告:“任务完成,目标区域已被有效压制。”
指挥中心内,高级指挥官们收到初步战果评估,面色严峻但目光坚定。一场旨在粉碎锁链、决定战略主动权的打击,已宣告完成。接下来的舞台,将交给前线的联合进攻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