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蒙宇已在这片试验田里进行了红薯的育苗工作。
红薯育苗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将红薯洗净,整齐摆放在地里,每天按时浇水即可。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红薯上方覆盖一层塑料布,这样能保持温度、促进发芽。
即便不盖塑料布,红薯也能发芽,只是时间会长一些。
当红薯苗长到巴掌高时,就可以掐下来交给农户栽种。
红薯育苗还有一个优点:一茬苗被掐掉后,很快又会长出新苗,可以反复采收多次。
于是,蒙宇将红薯苗免费分发给蒙家的租户,让他们在田里全部种上红薯。
此时,蒙宇、田言、赢元曼和惊鲵都在院子里。
蒙宇正在那儿烤地瓜。
地瓜是番薯的别称,因瓤色不同分为红薯、白薯和紫薯等。
红瓤的叫红薯,白瓤的叫白薯,紫瓤的叫紫薯。
其中红薯口感最佳,紫薯次之,白薯最末;但论产量,白薯最高,红薯与紫薯略低一些。
烤地瓜,自然用的是红薯。
只见地上燃着一堆牛粪,浓烟滚滚,牛粪下面埋着几个红薯。
赢元曼和田言蹲在一旁,看着蒙宇烤红薯。
赢元曼撅着嘴,一脸嫌弃地问:“蒙宇哥哥,用牛粪烤的地瓜能吃吗?”
“当然能吃,一会儿你就知道了,烤地瓜可是人间美味。”
蒙宇笑着回答。
用牛粪烤红薯,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前世的他经常这么做,也用它烤花生。
他已经很久没吃过烤红薯了,心里十分期待。
“我不吃,再好吃我也不吃牛粪烤的地瓜。”
赢元曼连连摇头。
“随你吧,不想吃就不吃。”
蒙宇说道。
牛粪渐渐燃尽,留下带火星的灰烬,红薯埋在里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好了,地瓜熟了。”
蒙宇用木棍拨开灰烬,几个热腾腾、香喷喷的红薯滚了出来。
“蒙宇哥哥,我想吃。”
田言说道。
“好,给你一个。”
蒙宇挑了一个,递给了田言。
“尝一个吧,相信我,这味道很特别,你肯定没试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蒙宇捡起一个红薯,递给惊鲵。
她自然地接了过去。
这些日子里,惊鲵随他一起,在此地干了不少农活。
曾经的一流杀手,如今放下了剑,拿起农具,学起了耕种。
“你要不要也来一个?”
蒙宇向赢元曼问道。
“用牛粪烤的?我才不吃。”
赢元曼撇嘴,一脸嫌弃。
“你不吃,我自己来。”
蒙宇说着拿起一个红薯,剥开外皮,露出里面红瓤,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
浓郁香甜在口中散开。
不尝烤红薯,实在难以体会那种独特的美味。
只有亲口尝过,才懂得它有多么好吃。
“阿言,红薯香不香?好吃吗?”
蒙宇问道。
“好吃!太好吃了!”
田言边吃边称赞。
虽然吃得满手是灰,她却根本停不下来。
这烤红薯实在美味得让 ** 罢不能。
惊鲵本是气质清冷的美人,此刻也放下了矜持,吃得津津有味。
看着蒙宇、田言和惊鲵吃得那么香,赢元曼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眼巴巴地盯着他们手中的红薯,心里也开始动摇。
“我也要吃。”
最终她还是没忍住,不再在意红薯是用牛粪烤的,迅速拿起一个,剥开皮,咬了一大口。
“真香!”
赢元曼尝了一口,脱口赞道。
她跟着蒙宇尝过不少美食,但这种红薯带来的味觉体验,却是前所未有。
蒙宇心中暗自感叹:“果然谁也逃不过‘真香定律’啊!”
蒙宇、惊鲵、田言和嬴元曼正吃得投入,
西门吹雪从一旁走了过来。
“西门吹雪,今天咸阳有没有什么大事?”
蒙宇问道。
蒙宇一向关注咸阳城中的动向,因此命西门吹雪与独孤求败每日汇报要闻。
“今天城里的米价大涨,翻了好几倍。”
西门吹雪回答。
“怎么回事?难道是吕不韦操控米市,故意抬价?”
蒙宇追问。
在咸阳城内,能够掌控米市行情的,唯有吕不韦一人。
因为城中绝大多数米庄,皆属于吕不韦的产业。
“吕不韦并未操控米价,据属下调查,此次米价暴涨,实因咸阳以北的上郡与北地遭遇严重蝗灾。”
西门吹雪禀报道。
“蝗灾?”
蒙宇闻言,心中一惊。
蝗灾绝非小事。
在古代,涝灾、旱灾与蝗灾并称三大天灾,
其中尤以旱灾与蝗灾为甚。
史载秦朝时期蝗灾频发,多达十余次,
蒙宇未曾想到,自己竟也遇上一回。
若不及时控制,蝗灾必将酿成大祸。
古书中曾写:“民多卖子以接衣食”
,
百姓无粮可食,以至卖儿鬻女——足见蝗灾之可怖。
“即刻返回咸阳城。”
蒙宇自空间扳指中取出一只食盒,将未吃完的烤红薯收起。
随后,蒙宇、惊鲵、田言等人登上马车,驶向咸阳。
入城后,惊鲵与田言返回食神居,
蒙宇则将嬴元曼送至国婿府,
随后径直入宫。
咸阳北部既发蝗灾,必须尽快遏制,
否则一旦蔓延至咸阳一带,后果不堪设想。
咸阳周边良田广布,所产粮食供养全城百姓与驻军,
事关重大,不容拖延。
蒙宇一路思索应对之策,
虽不知是否可行,仍决意一试。
…………
咸阳宫中,
嬴政端坐于王座之上,召集群臣。
吕不韦、熊启、王翦、蒙武、李斯等皆列于殿中。
文官以吕不韦为首,武将以王翦为尊。
李斯原为吕不韦门生,经其举荐,已入朝为官。
吕不韦独坐一椅,余者皆立。
因他被嬴政尊为仲父,地位尊崇,特赐座议事。
嬴政肃容问道:“北地与上郡皆传急报,两地蝗灾严重,众卿可有应对之策?”
整个朝堂一片寂静,无人出声。
治理蝗灾,向来不易。
过去也曾爆发蝗灾,却始终没有太好的应对之策。
唯一的办法,不过是拨款赈灾、开仓放粮。
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无法根除问题。
一旦蝗灾爆发,当地百姓将连续两三年食不果腹。
蝗虫会吃光庄稼,导致当年颗粒无收,农民无粮可食。
到了第二年,没有存粮,更没有种子,难以耕种,收成愈加恶化。
如此恶性循环,靠地为生的百姓数年也难以恢复元气。
这正是蝗灾的可怕。
若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动摇国之根基。
拨款赈灾虽能缓解部分 ** ,却难解根本,且所需银两巨大。
朝堂官员无人敢断言能治理蝗灾,因此皆不敢贸然发言。
此时,一名内侍太监走入大殿,向秦王嬴政禀报:“启禀王上,国婿蒙宇在殿外求见!”
“准。”
嬴政淡然应道。
“王上,蒙宇虽为国婿,却并未入朝为官。
如今我等正商讨治理蝗灾之大事,让年仅十一岁的蒙宇入殿,老臣以为不妥。”
吕不韦此时开口,反对宣蒙宇进殿。
满朝之中,恐怕也只有吕不韦敢反驳嬴政的决定。
嬴政虽已成年,却尚未行冠礼,未能正式亲政。
吕不韦身为仲父,兼监国之职,仍手握大权。
就连嬴政,也要让他几分。
“国婿年纪虽轻,却是难得之才,屡次为寡人分忧。
你们既无治蝗良策,或许蒙宇能有妙计。”
嬴政出言反驳。
吕不韦一时无言以对,只得沉默。
当年,是他扶持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登上王位。
那时嬴政尚幼,易于掌控。
如今嬴政日渐成熟,已有主见,越来越难驾驭。
听宣之后,蒙宇步入大殿。
这是他首次在朝会时面见嬴政,以往皆是私下觐见。
只见殿中两排官员肃立,文官一列,武官一列,人数数十,肃穆庄严。
队列最前方的是吕不韦与王翦。
如今这二人可称秦国权势之巅。
群臣之中,他瞥见数道熟悉的身影——昌平君熊启、其父蒙武,还有李斯。
秦国朝会并非日日举行,唯有遇战事或大灾等要事,方会召集众臣。
蒙宇并非空手而来,他手提食盒步入殿中。
此一举引来诸多诧异目光。
朝堂何等庄严之地,他竟携食盒上殿?
在不少官员眼中,此举近乎亵渎。
有人暗忖:这少年怕是要遭殃了。
蒙宇却无视四周视线,从容行至吕不韦与王翦之间,立于百官之前。
嬴政开口问:“见寡人何事?”
蒙宇答:“臣新制一味佳肴,特来献予王上品尝。”
吕不韦当即厉声斥道:“放肆!朝堂重地,岂容你进献食物?此乃亵渎之举!来人,将国婿逐出殿外!”
蒙宇神色镇定,反问道:“相国大人,敢问这朝堂之上,是以谁为尊?是您,还是王上?”
吕不韦一怔,迟疑片刻方答:“自然是王上。”
“既然尊者为王上,”
蒙宇正色道,“王上尚未发话,您却越权代令,欲驱我出殿——您眼中可还有王上?可曾将王上放在眼里?”
他的嗓音还带着些许青涩,但言辞间却是理直气壮、锋芒逼人。
“你……”
吕不韦被蒙宇一句话堵得哑口无言,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应。
在这朝堂之上,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竟敢如此反驳他,无疑令他在众臣面前颜面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