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丞相府。
烛火摇曳,直至深夜。诸葛亮方才与岳飞、叶白夔等将领议定东征事宜,从粮草调配、军械补充,到随军医师、工匠的选派,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安排。
“丞相,诸事已大致安排妥当,您该早些歇息了。”岳飞见诸葛亮面露疲态,恳切劝道,“您若累坏了身体,乃是我大汉之失啊。”叶白夔等人也纷纷附和。
诸葛亮揉了揉眉心,微微一笑:“诸位将军放心,亮自有分寸。大战在即,诸多关节需得理顺,方能心安。”
送走众将,他回到府中书房,尚未解衣,脑海中便响起了系统提示音:
【叮!检测到潼关归属战即将触发,天下震动。奖励特定王朝-明朝人才召唤机会一次。】
诸葛亮精神一振,虽如今大汉人才济济,但他深知淮阴侯用兵“多多益善”之理,任何时候,贤才猛将都不嫌多。
【召唤成功!获得: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植入身份为王镇恶在北地郡招募的新兵,因勇武过人,已被王镇恶提拔为亲兵。
人物介绍:常遇春,勇猛绝伦,自称能率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誉称“常十万”。】
【乱入人物一:钱谦益,植入身份为江东新晋才子,受张昭等人举荐入朝。
人物介绍: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明末文坛领袖,学识渊博,却因在气节上摇摆不定而备受争议。其人才华横溢,精通经史,于江东士林中声望日隆。
携带人物:陈子龙(明末诗人、抗清志士,才华横溢,慷慨磊落)、柳如是(才女,性格刚烈,有胆有识)。陈、柳二人与太子孙登交好,常在东宫谈论诗文时政。】
【乱入人物二:黄得功,植入身份为汉军已故大将黄忠之侄,目前效力于李靖军中。
人物介绍:黄得功,号虎山,明末猛将。其人性情豪烈,骁勇善战,尤擅治军,对朝廷忠心耿耿。作为黄忠之后,其勇武颇有叔父遗风。
携带人物: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皆以勇力着称,然反复无常)。此三人植入身份为司马懿在荆州发掘、招揽的将领。】
【乱入人物三:左良玉,植入身份为东吴驻守武昌的大将。
人物介绍:左良玉,字昆山。明末大将,早年屡立战功,后期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其军事才能出众,但亦有军阀习气。
植入东吴后,手握重兵镇守武昌要地,对孙权既听调亦听宣,关系微妙。携带其子左梦庚。】
【乱入人物四:孙承宗,植入身份为孙权子侄辈,与孙登交好。
人物介绍:孙承宗,字稚绳。明末战略家、军事家,曾督师蓟辽,构建关宁锦防线,老成持重,深通兵略。
植入东吴后,以其宗室身份和卓越才能,深受孙权器重与太子孙登倚赖。
携带人物:孙传庭(明末名将,字伯雅,以治军严整、善打硬仗着称),植入身份同为孙权子侄辈,与孙承宗并为宗室中难得的干才。】
【乱入人物五:秦良玉,植入身份为汉军大将秦琼堂妹,目前在李靖军中效力。
人物介绍:秦良玉,明末着名女将,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她精通韬略,善于治军,所部“白杆兵”战力强悍。
植入汉军后,以其女子之身统领一军,初时颇受侧目,然其能力迅速赢得尊重。携带其兄秦邦屏、秦民屏。】
【乱入人物六:郑成功,植入身份为东吴新晋水军将领,正与卫温、诸葛直奉孙权之命探索夷洲。
人物介绍:郑成功,本名森,字明俨。南明抗清名将,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海战才能闻名后世,一生致力于抗清及收复台湾。
植入东吴后,其海战天赋迅速显露。携带人物:张煌言(南明儒将、诗人,字玄箸,坚持抗清,忠贞不贰),植入身份同在此次远征军中,为郑成功重要参谋。】
看着此次召唤与乱入名单,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深邃。东吴一方所得人才颇多,他不由暗叹:“幸而日前与东吴暂息干戈,维系了表面盟好。但愿兄长与元逊能尽力说服孙权,正式签订盟约,即便不出兵助我,能牵制部分魏军也是好的。”
江东,建业。
朝堂之上,此刻正为诸葛亮遣诸葛恪送来的 《中分天下盟约》 吵得不可开交。
以张昭、梅长苏、顾雍、步骘为首的一派认为:“与蜀汉结盟,口头承诺即可,何必白纸黑字落下把柄?如此既能得其实利,又可避免过度刺激魏国。”
而诸葛瑾、诸葛恪父子,以及新近展露头角的才子陈子龙、钱谦益等人则力主缔约:“盟约既定,则名正言顺,可稳固两国关系,共抗强魏。且诸葛亮诚意十足,我东吴亦当示之以诚。”
孙权高坐御座,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自己的两位子侄,孙承宗与孙传庭身上:“承宗、传庭,你二人以为如何?”
孙承宗出列,沉稳奏道:“陛下,自赤壁之战始,便已证明吴蜀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昔日夷陵之痛,犹在眼前。与蜀汉稳固盟好,于眼下看来,确是百利而无一害。”
孙传庭接口道:“兄长所言极是。蜀汉之志,在于克复中原,还于旧都,其兵锋所指,始终是曹魏,与我东吴目下并无根本冲突。诸葛亮必会倾力与魏军周旋,无暇也无力南顾。”
太子孙登见时机成熟,也起身进言:“父王,两位堂兄所言甚是。如今曹叡御驾亲征,倾国而来,此正鹬蚌相争之局。若汉军能挫魏军锐气,哪怕只是两败俱伤,我便可得渔翁之利,届时整兵西进,收取荆州全境,易如反掌!”
孙权闻言,沉吟良久,权衡利弊,终于拍板:“善!便依诸葛亮所请,订立此盟!” 他随即下令,“太子孙登,即日起前往武昌陪都,统筹荆襄事务。陆逊大都督,亦即刻动身,前往武昌辅左太子。”
孙登领旨回府,便开始筹划随行人员名单。孙承宗、孙传庭这两位有见识的堂兄弟自然要带上,才气纵横的陈子龙也在考虑之列。不料,梅长苏却突然前来拜会,主动请求随行。
面对这位曾是自己半个老师、且在朝中颇有影响力的谋士,孙登难以断然拒绝,只得再三叮嘱:“先生愿往,登感激不尽。然此行至关紧要,务必要以大局为重,绝不可再如以往那般,擅自与汉军挑起争端。”
梅长苏面色不变,躬身应道:“太子殿下放心,苏必谨遵教诲,以国事为重。” 只是他低垂的眼眸中,是否真的心服,便无人得知了。
夷洲海外,东吴远征军却是遭遇了重创。
孙权为补充兵力,命卫温、诸葛直率万余人渡海寻找夷洲,意图俘掠岛民。
然而远征军登岛后遭遇激烈反抗,加之士卒不适海上气候,疫病流行,损失惨重,士气濒临崩溃。
若非新晋将领郑成功临危不乱,与张煌言一同挺身而出,整顿军伍,采取怀柔策略与岛民交涉,恐怕这支吴军已全军覆没。
目前,在郑、张二人主持下,剩余数千吴军正在岛上艰难休整,试图打开局面。
东吴境内,亦是山雨欲来。
摩尼教首领方腊,因义子方杰久无音讯,疑遭不测,竟提前在姑苏发动起义,率领数万教众杀了当地守将,公然反吴。
与此同时,武陵郡的五溪蛮部族,因不堪太守长期苛政盘剥,密谋于今年十二月举兵反吴。
然而消息不慎泄露,一名与太常潘濬交好、误以为潘濬心向蜀汉的部族首领,在酒醉后吐露了计划,却被其密报给了孙权。
孙权闻讯大惊,急召交州刺史吕岱至长沙,督军五万准备镇压。
武陵城内汉化较深的五溪蛮首领萧若风也因此事受到牵连,他一面急令在建业为质的儿子萧凌尘速归。
一面主动向武陵太守请命,声称愿入山安抚同族,实则意在拖延时间,并暗中派遣亲信,携带密信火速前往巴东,欲与在蜀汉为将的同族兄弟萧摩诃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