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城市还没醒。
程疏言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停在发布键上方。他深吸一口气,点了下去。
“发布。”
声音很小,但这条动态一发出去,整个网络都开始震动。
标题很简单:《致所有愿意听我说话的人》。没有热搜词,没有表情符号,也没有夸张的字眼。可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无数人刷新页面,等着看他说什么。
他提前发布了。原定七点四十三分才发的内容,被他提早了一个多小时。
“抢在他们前面。”他低声说。
周默立刻回消息:“水军已经动了,十二万多个账号集中登录,攻击高峰大概两小时后到。”
“我知道。”程疏言靠在椅子上,眼睛看着电脑右下角的时间:06:00:07。
第一条评论出现了。
@追光三年的小透明:终于等到你亲自说话,这三年我没白追。
他看到这句话,手指微微抖了一下。
接着第二条、第三条……评论越来越多,像水面泛起一圈圈波纹。
@文艺青年不文艺:别人立人设,你在拆人设。挺酷的。
@理性吃瓜群众:看完觉得,真诚真的能当武器。
@摄影系小陈:能有一段彼此照亮的关系,何必非要变成恋人?我截图了。
热搜开始变。
#程疏言发文回应绯闻# 冲到第八。
五分钟后,#程疏言澄清格局# 进前五。
十分钟不到,直接冲到第三。热度很稳,不是刷出来的,是真实讨论堆上去的。
工作室开了情绪监测系统,分析网友的态度。
正向情绪占78.3%。大家感到认同、感慨、释然。
负向情绪占21.7%,主要是愤怒和嘲讽。这些评论来自一些奇怪的账号——注册时间短,没发过别的内容,头像全是黑白风景照。
“水军坐不住了。”程疏言说。
他点开一条恶意评论:“装什么清高?谁不知道你们早就在一起了?”
举报。
又一条:“越描越黑!”
举报。
再一条:“艺术共鸣?笑死,怕不是床上共鸣。”
举报+拉黑。
系统自动收集证据,发现同一个Ip段里有两千多条类似的话术,一键提交平台处理。这种批量操作最容易被封。
周默发来新消息:“官方账号已经转发,配文‘我们不说假话,也不回避真心’。二十家媒体主动联系,想采访。”
程疏言看向窗外。天刚亮,楼下便利店还开着,一个外卖员骑车经过,车筐里放着几份早餐。
世界照常运转。而他的文字,正在网上掀起风暴。
手机响了,助理发来截图:豆瓣热帖第一是《逐字解析程疏言长文》,知乎话题浏览量破百万,微博超话里粉丝在接力发摘录:
“你说艺术需要留白,感情也是。”
“我不否认那段时光的珍贵,但我拒绝被定义。”
“我们可以各自发光,不必非得融为一体。”
有人把这些话做成星轨图,背景是星空,写着:“有些关系,本就不该用世俗标尺丈量。”
转发超过十万。
程疏言笑了。
不是演戏时的微笑,也不是面对镜头的礼貌表情,而是真正松了口气的笑容。
三年了。
从第一次同台,到总被拍到出现在同一场合,再到那张所谓的“亲密合照”传遍全网,舆论一直把他和另一个人绑在一起,硬说是情侣。
没人问过他们愿不愿意。
现在,他终于说了“不”。
而且是他自己的方式。
他摸了摸左耳的星月耳钉。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这是他的习惯动作——提醒自己还在呼吸,还清醒。
电脑弹出通知:阅读量八百万,评论十五万,转发四十万。
热搜升到第二。
一个视频火了,标题是《三分钟读懂程疏言长文背后的潜台词》。博主用温柔的声音读原文片段,背景音乐是钢琴曲《夜光》,最后写着:“最高级的情感处理,是尊重彼此的存在,却不侵占对方的人生。”
点赞一百二十万。
程疏言关掉几个弹窗,但没退出页面。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陆骁那边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可能还有更大的攻击。但现在,风向确实变了。
不再是“程疏言承认恋情?”
而是“程疏言的格局值得尊重”。
周默又发消息:“几家主流媒体准备写正面评论,建议今晚开个线上沟通会。”
“可以。”他回。
然后继续翻评论。
有个叫“老胶片”的人写道:
“十年前我觉得王家卫电影里‘距离只有0.01公分’很浪漫。
现在我觉得更浪漫的是——我们曾并肩看过同一片星空,然后各自回家。”
程疏言截图保存。
他想起写那篇长文的夜晚。不是为了洗白,也不是为了反击。只是觉得,如果再不说,真实的记忆就会被扭曲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他写了五个小时。
删掉三十多个情绪化的句子。
去掉所有可能引起误会的隐喻。
最后留下一段简单、直接、坦白的文字。
没有抱怨,没有委屈,也没有急着自证。
就像站在高处的人,看着下面吵闹,只说了一句:“我知道你们在喊什么,但我看到的不一样。”
现在,第一批真正听懂他的人,正从各地出现。
有人理解了他的沉默。
有人明白了他的退让。
更多人开始想:为什么非要把友情、欣赏、合作,全都当成恋爱才算圆满?
电脑右上角的数据还在跳动。
绿色曲线稳步上升,像一颗稳定的心跳。
程疏言端起桌上的咖啡,早就凉了。
喝了一口,有点苦,但也让人清醒。
他没关电脑,也没起身。
手指滑动页面,一条条看留言,像在捡起散落的星光。
一条新评论跳出来:
@普通观众A:以前觉得明星澄清都是套路,这次竟然看哭了。你说的“艺术共鸣,各自安好”,让我想起大学时那个一起写诗的朋友。后来各奔东西,但从不觉得遗憾。有些人,存在过就够了。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
然后轻轻呼出一口气。
窗外,天亮了。
城市的轮廓渐渐清楚。
而在看不见的网络中,一场关于真诚与尊重的讨论,正在悄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