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几天,白七妹准时被叶琳送到德颐的小书房。
在小老师的精心教授下,德颐的断金手听器能力突飞猛进。
一周后,叶琳给德颐发来一个邀请。
萃金阁要办一个鉴宝活动,让他来坐现场嘉宾观众。
她发现最近有人频频打探叶家断金手的秘密,她想借此引出幕后之人。
第二天,德颐准时来到了现场。
萃金阁朱漆大门前的广场上,红底金字的 “龙城鉴宝季” 彩虹门十分醒目。几个穿马甲的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各位市民朋友上午好!这里是龙城电视台‘古玩新说’栏目组,正在为您现场直播‘萃金阁鉴宝季’启动仪式 。”
脆生生的声音从临时搭起的舞台上传来,穿淡粉色旗袍的主持人正对着摄像机试音,发髻挽得一丝不苟,耳坠是两颗圆润的珍珠,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
因为寒冷,她在旗袍外面披着厚厚的羽绒服。
她叫叶小曼,是台里小有名气的文化类主持人,此刻手里捏着稿件,眼角却瞟着台下渐渐聚拢的人群,嘴角含着恰到好处的笑意。
舞台侧后三个儒雅的中年人,是省里过来的专家,正跟工作人员对流程。
十多分钟后,仪式正式开始。
叶小曼踩着细高跟走上舞台,粉色旗袍的开衩随着脚步轻晃,露出一截纤细的脚踝。
她手里捏着支银质话筒,未开口先弯起眉眼,笑意盈盈:
“各位龙城的老街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上午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曼~”
她的声音清晰温甜,尾音轻轻上扬,瞬间把台下的喧闹压下去几分,
“今天这萃金阁门前可真是热闹 。 您瞧这红绸子、这灯笼,还有咱手里攥着的号牌,是不是像赶年集?”
人群里有人笑出了声,她趁机抬手往身后指:“但咱今儿赶的可不是普通集,是咱龙城第一回办的‘宝贝大集会’!左边这位是萃金阁的叶琳总裁,右边这三位,可是从省城请来的‘火眼金睛’。 张教授专看瓷器,李老师辨铜器是一绝,王老先生更是玩了一辈子杂项,您家有啥老物件,经他们眼一过,真假年代全明明白白!”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指尖轻点台下:“当然啦,咱普通老百姓也不是来当看客的!一会儿展厅开放,您要是瞅着哪个展柜的物件不对劲,大胆说出来 。 只要说出仨毛病,经专家点头,立马拿钱!五百到一万,多认多赚,比打麻将赢钱还实在!”
台下哄堂大笑,几个老头忍不住频频点头。
叶小曼将话筒往嘴边凑了凑:“说了这么多,该请正主儿了。接下来,有请萃金阁总裁叶琳女士,带咱们拉开这场‘鉴宝大戏’的大幕 。 掌声响起来!”
叶琳穿着一身月白套装裙,踩着高跟靴走上台,手里没拿稿,目光扫过台下攒动的人头时,恰好与人群中的德颐对上眼 。 她微微颔首,嘴角噙着得体的笑,对所有观众致意。
“各位龙城的父老乡亲,电视机前的朋友们,上午好。” 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清润里带着点脆劲,“萃金阁在龙城扎根千百年,靠的就是三个字:‘真’‘信’‘暖’。真,是对每一件商品的敬畏;信,是和家人们处出来的情分;暖,是想让咱老百姓家里的‘老宝贝’,都能找到懂它的人。”
台下有人跟着点头,一个拎着木盒的老头忍不住嘟囔:“叶老板这话在理,去年我老伴儿那对金镯子就是在这儿估的价,实在!”
叶琳听见了,笑着往那边偏了偏头:“今天办这场鉴宝季,一来是想请省城的专家给大伙儿掌眼,让藏家们心里有个数;二来,也想给咱龙城的‘民间高手’搭个台 。”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德颐手里的1号牌,“只要能辨出展柜里的仿品,说出个子丑寅卯,经专家认可,就有奖金拿。这钱不多,是份心意,就想让大伙儿知道:懂行的本事,值这个价。”
人群里起了阵骚动,赵磊举着号牌往前挤了挤,刘梅和唐秀兰也来凑热闹。除了这仨人,还有一些熟悉的身影陆续出现在了人群中。
唐秀兰热情地和德颐打了招呼,走到他身边小声说着什么。
叶琳继续说:“更重要的是,今儿所有经专家鉴定的珍品,萃金阁不仅按市场价收,还会拿出部分收益捐给‘非遗保护基金’。 咱玩老物件的,不光是图个乐,更是想让这些老手艺、老故事,能传得更远点,对吧?”
这话一出,台下响起片掌声。
叶琳抬手示意安静,笑容里添了点恳切:“现在我宣布,龙城鉴宝季,正式启动!”
鉴宝季活动正式开启。
活动现场,观众们按手中的号排就座,携带宝物前来的十几个观众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做好登记逐一登场。
本次活动是鉴宝和鉴伪交叉进行。
第一个登场的是一个老者。
“专家好!瞧瞧我这碗!” 穿蓝布褂的老头举着个青花碗,“我爹说这是光绪年间的,当年能换二亩地呢!”
工作人员示意他把碗放在360度视频展台上,展台缓缓旋转,所有细节都能高清展示在大屏幕上。
省城来的张教授扶了扶眼镜看了眼碗底,忽然笑了:“老哥,这碗确实老,民国的民窑实用器,当年是农家盛菜用的。您看这釉色,发灰,画工也糙,市场价撑死三百块。”
老头脸一垮,嘟囔着 “不可能,不可能”
老头手都在抖。他转过身,对着围观的观众:“大伙儿帮我瞅瞅!这碗边儿上的缠枝纹,多周正! 张教授是不是看走眼了?”
叶小曼:“好的,现在这位先生有了质疑,现场哪位朋友能帮他解答一下?如果解答让人信服,一样能获得奖励”
听主持人这么说,立刻有人站了起来。
“我来看看!”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正是常在南塔市场倒腾旧货的李真。
他清了清嗓子,故意拖长了语调:“这碗啊,我瞅着有几分意思, 你们看这青花发色,带点灰蓝,倒像是光绪年间民窑里的‘土青花’特征。再说这缠枝纹,虽然画得糙,但章法没乱,不像民国那些急活儿……”
他手指在碗沿上虚点:“还有这包浆,是老物件才有的‘宝光’!依我看,张教授说不定把年份看晚了,就算不是光绪,也得是宣统的吧?”
人群里有人点头,老头眼里顿时亮起光:“李老板说得在理!你再仔细瞅瞅!”
李真示意工作人员把碗底放大展示一下。他指着碗底的圈足:“你们瞧这圈足,刮釉露胎的地方,胎质发白,这叫‘糯米胎’,光绪年间常见!”
德颐在旁边听得直皱眉,那所谓的 “糯米胎”,明明是现代仿品常用的高岭土,胎质虽白却发僵,半点老胎的温润感都没有。尤其是李真夸的 “宝光”,其实是碗身沾了多年的油烟垢,用酒精一擦就能掉。
张教授在旁笑而不语,等李真说完了才慢悠悠开口:“李老板说的‘土青花’‘糯米胎’,确实是光绪民窑的特征。但您漏看了最关键的” 他示意工作人员把镜头切到碗内侧,“您瞅瞅碗内壁,靠近碗底那处,是不是有个模糊的‘江西瓷业公司’款?这公司是民国初年才成立的,光绪年间可没这名号。”
李真的脸 “唰” 地红了,他咽了咽口水,悻悻地坐回了座位。
老头的眼神暗了下去,抱着碗下了台。
叶小曼赶紧打圆场:“看来鉴定确实是门大学问!感谢李老板的参与,这是我们的参与奖” 她示意工作人员递上份纪念品,“接下来,我们开始第一件鉴伪,请看”
叶小曼侧身示意工作人员掀开展柜上的红布,玻璃罩下露出件巴掌大的白瓷盘 , 胎质薄得透光,盘心刻着朵缠枝莲,花瓣边缘的线条柔得像沾了水,釉色白中泛着点象牙黄,乍一看竟有几分宋代定窑的神韵。
“这是件定窑刻花盘仿品,”
张教授扶着眼镜介绍,“是我们特意从省博物馆库房调的‘教学样本’,高仿到连行里人都得打眼。大伙儿仔细瞧,找出它的破绽就算过关。”
叶小曼:“好,请工作人员展示”
工作人员把盘子放在360展台上,开始无死角高清展示。
现场观众纷纷用心观看。
老阚:“这釉色够正啊!定窑的‘泪痕’都仿出来了 , 你看这盘边垂釉的地方,像淌下来的眼泪,多自然!我看是件老仿,至少到民国!”
旁边卖文玩核桃的老刘摇着头反驳:“不对不对,定窑刻花讲究‘刀刀见泥’,这花瓣的阴刻线太浅,像是用现代工具划的,没那股子劲!” 他这话刚出口,边上那人接茬:“浅才对!宋代晚期定窑就流行这种‘轻刻’!”
议论间,另一个大妈踮脚瞅了半天,突然插话:“我不懂啥刻花,就觉得这盘子太‘新’, 我家那只传下来的老瓷碗,摸着糙乎乎的,这盘儿光溜得像抹了油,不像老物件。”
众人正七嘴八舌时,一个戴眼镜的儒雅中年人站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盖过喧闹:“问题在胎上。”
所有人的目光唰地聚过来。
三位专家点点头,示意叶小曼此回答正确。
叶小曼:“恭喜这位先生,你的回答是正确的,请详细说明一下”
“小白,他是谁?”
“好奇怪,人脸识别大数据里找不到他。”
德颐一眼及看出这是一个高手,忍不住问兔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