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与格局的拓展,最终必须落实到行动的执着与事业的深耕上。凌云内心深处对林业事业的挚爱,在他肩负起站长重任后,并未因事务性工作的增多而消减,反而升华为一份更为深沉、更为坚定的责任与担当。他立志要在这片青翠林海间,用自己的丹心与汗水,描绘一幅既保青山常绿、又促百姓增收的壮丽画卷。而当前的着力点,便是将青川乡林下经济试点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完善,并科学、稳妥、有序地推广到更多有条件的乡镇。他知道,这不仅是县里的要求,更是广大林农的期盼,是林业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
他深知“试点成功易,推广复制难”。青川乡的成功,有其特定的资源条件、工作基础、群众配合度和甚至一些偶然因素。那片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蹲点指导、是克服了菌棒污染的技术难关、是打通销售渠道的艰辛。为确保推广工作科学、有序、有效,避免一哄而上、水土不服甚至生态破坏,他首先集中站内张工、李工、小刘等所有技术骨干,组建了林下经济推广专题小组,对青川乡试点进行了一次系统性、地毯式的复盘。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总结成功经验,更是要深入剖析遇到的问题、走过的弯路以及潜在的各类风险,要把“偶然”变成“必然”,把“经验”提升为“规程”。那段时间,工作站的会议室常常灯火通明到深夜,烟雾缭绕(几位老烟枪思考时的习惯),大家围绕技术细节(比如不同树种下最适宜的菌种、遮阴度控制)、管理环节(合作社如何运作更高效)、市场风险(价格波动如何应对)、生态影响(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具体影响)、风险应对策略(遇到极端天气、病虫害爆发怎么办)等,争论不休,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吃透弄懂。张工凭着几十年经验提出的有些土办法,和李工从书本理论出发的观点时有碰撞,小刘则负责记录和查找最新资料佐证。最终,形成了厚厚一本、数万字的《青川乡林下经济试点技术指南与风险评估报告》,内容涵盖了从选址(坡度、坡向、土壤、林分郁闭度等量化指标)、菌种选择与鉴别、生产管理流程、采收加工标准、市场对接模式,到生态影响监测指标与方法、常见病虫害防治图谱、极端天气应急预案、价格波动风险对冲建议等方方面面,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林下经济发展的“小型百科全书”。报告形成初稿后,还特意邀请了省林科院的专家、县农业局的经济作物技术员、甚至青川乡最有经验的种植户代表进行评审,反复修改完善,确保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全站人员一次极好的培训和提高。
然而,凌云更深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全县各乡镇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群众认识程度、基层组织战斗力差异巨大,绝不能将青川的模式简单照搬、硬性推广,否则很可能“水土不服”,劳民伤财。他采取了“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稳健策略。亲自带领由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工作小组,像个“林业巡诊团”一样,逐个走访那些有意愿、有基础、有特色的乡镇,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调研和个性化方案设计。每到一个乡镇,他们至少停留两三天,绝不走过场。
在北部山区的青龙山镇,他们花费了整整三天时间,在镇林业站同志陪同下,跑遍了镇里规划发展的重点林区,查看了不同海拔、不同林相的地块,召开了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干部、潜在种植户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发现该镇栎类资源丰富,气候也适宜黑木耳生长,但道路交通相对不便,部分农户对前期投入成本和市场销路心存顾虑,担心“种出来卖不掉”。据此,凌云和工作小组没有给出一个笼统的推广方案,而是协助镇里制定了“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个性化方案:选择村班子强、群众基础好、交通相对便利的1-2个村作为首批示范点,集中资源打造样板,形成辐射效应;工作站协助联系信誉好的菌种厂,引进品质更优、产量更高的木耳菌种,并提供从接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技术包保服务,降低技术风险;积极联系县里信誉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型超市采购负责人,甚至尝试对接电商平台,建立初步合作意向,探索“订单农业”模式,解决销路的后顾之忧;同时,建议镇里优先考虑修缮通往示范点的道路,并将此需求积极向县交通局反映,改善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有示范户反映菌棒污染率偏高,积极性受挫。凌云接到镇林业站站长焦急的求助电话后,立即协调张工、李工等技术骨干带上设备赶到现场,钻入闷热的菇棚,仔细检查菌棒、测量温湿度、分析配料和灭菌环节,连续几天蹲点指导,最终发现是灭菌环节时间把控不严和后期通风不良导致,找到问题症结并解决后,稳住了农户的信心。这个过程中,他们还现场培训了镇林业站的技术员和种植户。
在海拔更高、气候凉爽湿润、生态环境也更脆弱的云雾乡,情况则迥然不同。这里生态保护的压力更大,直接推广大规模木耳种植可能不合适,但部分偏远村落的农户有采集和少量种植天麻、黄精等中药材的传统习惯。经过详细考察和专家会商,凌云大胆建议他们尝试发展经济价值更高、对生态环境要求也更高、市场前景看好的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走高端、特色、精品的路线,瞄准大城市的高端餐饮和礼品市场。工作站协助乡里与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省农科院相关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专家进行联合技术攻关,解决本地化种植的技术难题。同时,凌云特别强调生态保护,要求严格控制种植规模和区域,坚决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和水源涵养区,并帮助乡里建立了简易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定期观察记录土壤、水质变化。试种阶段,羊肚菌出菇不齐,产量不稳定,种植户几乎要放弃。技术团队再次深入一线,与农户同吃同住,日夜观察,发现是昼夜温差和湿度调控未能精准匹配本地小气候,通过调整遮阴网的密度、改进灌溉方式,逐步摸索出了适合当地的参数,最终攻克了技术难题。试种取得成功后,产品因其优良品质获得了高端市场的青睐,价格是普通木耳的数倍,极大地鼓舞了农户。云雾乡的成功,为生态敏感区发展高附加值林下产业提供了新路径。
在每个新的推广点项目启动前,凌云都坚持要求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并将详细的保护措施(如禁用化学品、废弃物处理、水土保持要求等)纳入项目实施方案,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推广过程并非总是掌声,也充满了各种挑战和阻力。面对部分思想保守、担心风险、持观望态度的群众,他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组织他们到青川乡、甚至已经初见成效的青龙山镇示范点进行实地参观,请当地的种植大户现身说法,用鲜活的事例和实实在在的收益打动他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种直观的冲击往往比任何动员都有效。面对一些乡镇配套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他多次跑局里、县财政局、乡村振兴局,拿着精心准备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和效益分析,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有时为了一个项目能列入扶持计划,他需要反复沟通,解释项目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那些日子,他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频繁奔波于县城与各个乡镇之间,崎岖的山路成了他最熟悉的风景,车厢后排总是堆满了各种资料、样品和简单行李。常常是晨曦微露时出发,披星戴月时才归来。妻子偶尔会抱怨他“把家当成了旅馆”,孩子也几天见不到爸爸一面,他总是带着歉意耐心解释,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办公室的角落里,常备着一双沾满泥巴的登山鞋和一件雨衣,随时准备下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青龙山镇、云雾乡等三个重点乡镇的试点相继取得成功。参与农户的户均收入实现了显着增长,更重要的是,他们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被空前激发。看到农户们拿到第一笔可观的产品销售款时脸上洋溢的质朴笑容,看到曾经闲置的林下空间焕发出勃勃生机,听到老乡们由衷地说“凌站长,这比光砍树强多了!”,凌云觉得所有的奔波、劳累、乃至不被理解的委屈,都在那一刻烟消云散,化为巨大的成就感和动力。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推广过程中,工作站的年轻干部,如小刘等人,经历了实战的洗礼,从最初跟着记录、打下手,到后来能独立负责一个乡镇的技术指导和项目跟进,能够独当一面地解决常见问题,快速成长起来;各乡镇林业站的同志也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能力,激发了工作热情,与县工作站的联系更加紧密;一种“县工作站统筹指导、乡镇站具体落实、村级组织配合、林农积极参与”的县乡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这为后续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锻炼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能打硬仗的队伍。这种无形资产的积累,其价值甚至超过了个别项目的成功。
望着墙上那张不断更新的全县林业产业发展图,看到代表林下经济的色块从青川乡一个点,逐渐扩展到几个点,再到如今连成一小片,凌云的心中充满了作为一名耕耘者的成就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增收致富的项目,更是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守护生态屏障、造福一方百姓的具体实践。每一片成功的林下基地,都是他用丹心在这广阔林海中描绘的一笔。前路依然漫长,挑战依然众多,市场波动、技术更新、病虫害威胁、如何延长产业链等问题依然存在,但他信念坚定,愿意以一片丹心,继续带领他的团队,在这片无垠的林海中,不畏艰难,精耕细作,描绘出生态更加优美、产业更加兴旺、人民更加富裕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