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孵化基地五楼那间空荡荡的“深度数据挖掘工作室”,此刻成了特侦组手中唯一、也是最关键的物证。挫败感如同冰冷的雨水,淋在每个人心头,但没有人允许自己沉溺其中。对手的狡猾和谨慎超出了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收获。
现场被技术队彻底封锁,每一寸空间、每一粒灰尘都被仔细地采集、编号、分析。那台尚在运转的电脑主机被小心翼翼地整体封装,运回市局技术鉴定中心,由李静亲自带队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和恢复。
办公室内,气氛凝重而专注。突击行动失利的阴影尚未散去,但更强大的动力驱使着他们——必须在对手完全隐匿、或者完成监测站的最终布置之前,从这些遗留的“鳞爪”中,撕下他更多的伪装。
李静和她的技术团队几乎不眠不休地投入到对那台主机的分析中。电脑显然经过精心处理,大部分用户数据被彻底擦除,硬盘的某些扇区甚至有物理损坏的迹象,显然是某种自毁程序的后手。
“他在离开前,进行了快速的、但并非完美的清理。”李静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布满血丝,但眼神依旧锐利,“他清除了明显的个人文件、浏览记录和登录信息,但对于系统日志、临时文件和一些底层缓存……清理得不够彻底,或者说,时间不够。”
这就是机会!
通过恢复碎片化的临时文件、分析系统注册表残留、甚至从内存条的微弱电荷残留中挖掘信息,李静团队像考古学家一样,一点点拼凑着这台电脑曾经的使用痕迹。
他们复原了部分被删除的代码片段,确认其与监测站陷阱模型高度相关,尤其是那段关于“流体力学与结构应力动态关联”的算法。
“看这里,”李静指着一行被恢复的注释代码,“他提到了一个‘阈值迭代优化’……他在不断调整陷阱的触发灵敏度,试图找到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点——既能确保致命,又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波动,避免被远程探测到。”
这种冷静到极致的计算,让人不寒而栗。
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浏览器缓存中,恢复了几张未能完全清除的卫星地图截图和建筑结构草图——不仅仅是废弃水文监测站,还有另外两个位于城市不同区域的、同样看似不起眼的废弃建筑!一个是被改造成创意园区的旧纺织厂仓库,另一个是位于河边的废弃泵站。
“他还有备选舞台!”王刚看着这些新发现的地点,脸色铁青,“如果我们强行攻破监测站,他随时可以转移到下一个!”
陈启看着屏幕上那三个被标记的地点,左眼微微悸动。他尝试去感受,但距离和信息的匮乏让他无法得出清晰的结论。然而,一种直觉告诉他,监测站仍然是首选,不仅仅是因为环境契合,更可能是因为那里有他需要的“东西”——那片沼泽提供的古老能量和死亡“数据库”。
“继续深挖!”林瑶命令道,“找出他与这些地点关联的具体证据,弄清楚他选择这些地方的标准。还有,尝试恢复任何可能指向他真实身份的信息,哪怕只是一个网络昵称,一个习惯性的命名规则!”
李静团队继续埋头苦干。几天后,一个更关键的发现浮出水面——他们从一段系统日志的深层备份中,恢复了一个被反复使用、却又在离开前被试图彻底抹去的**用户名**:
**“obsidian”**(黑曜石)。
黑曜石,一种由火山熔岩迅速冷却形成的黑色天然玻璃,质地坚硬,断口锋利。这个名字,冷酷,坚硬,带着一种潜在的破坏力,与“清道夫”的形象不谋而合。
以此为线索,李静开始在更深层、更隐秘的网络角落进行搜索。在一些需要高度匿名技术的极客论坛、开源代码平台的古老存档中,她找到了“obsidian”留下的一些痕迹——大多是些关于数据加密、网络渗透、以及……**非传统物理学和神秘学**的讨论片段,时间可以追溯到七八年前。这些发言往往简短、精准,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冷漠,很少与人争论,更像是在陈述自认的真理。
“他的知识体系非常庞杂,而且……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些领域了。”李静整理着这些零碎的信息,“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工程学、甚至还有宗教学和符号学……他像是在试图构建一个能够统一解释这一切的……**宏大理论**。”
陈启听着李静的叙述,脑海中浮现出那本笔记本上冰冷的符号和混乱的“低语”。吴镜玄追求的,或许不仅仅是杀人,而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本质的、扭曲的“理解”和“掌控”。
“看这个!”一名技术员突然喊道,他恢复了一个极其隐蔽的、位于硬盘冗余扇区里的文本文件碎片。文件没有名称,内容残缺不全,像是一段随手记下的思绪:
“……**观测者效应在宏观层面的应用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找到意识的锚点与物质衰变之间的共振频率……**(数据缺失)**……传统的因果律只是概率的海市蜃楼,唯有介入‘弦’的振动,才能书写真实的命运……**(数据缺失)**……‘摇篮’的调试接近完成,是时候进行第一次‘现场校验’了……**”
“观测者效应”、“共振频率”、“介入弦的振动”、“摇篮”、“现场校验”……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疯狂与理性交织的气息。
“摇篮……”陈启重复着这个词,左眼的悸动变得清晰了一些,“指的会不会就是……监测站?或者,是那个沼泽源头?”
“现场校验……”王刚咀嚼着这个词,“他要把监测站投入实际运行了?用活人来做测试?!”
这个可能性让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他们之前的预防性干预,或许暂时扰乱了系统,但绝不可能阻止一个决心进行“校验”的疯子。
“立刻加强对监测站及另外两个备选地点的监控!提高警戒级别!”林瑶下令,“李静,继续尝试恢复更多文件碎片,尤其是关于‘现场校验’的具体内容!我们需要知道他打算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
就在这时,李静面前的另一台电脑发出了急促的警报声!屏幕上显示,那个虚拟人物“林默”的社交媒体账号,收到了一条新的、来自陌生账户的私信!
私信内容很短,只有一句话:
**“你的代码里,有一个很有趣的bug。”**
发信人的Ip,经过层层伪装,但核心路由与之前“obsidian”活动的区域存在重叠!
他没有完全撤离!他还在暗中观察,甚至……开始反过来试探他们了!
未完成的代码,遗留的线索,以及这条意味深长的私信……
终章,似乎正以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缓缓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