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十年夏,东海之滨的涛声比往日更显汹涌。一队悬挂着东瀛与南洋诸国旗帜的舰队,如黑云压城般停泊在大胤沿海港口外,炮口直指岸边的城镇,封锁了所有进出航道。消息传回京城时,太和殿内的朝会正进行到一半,急报如惊雷般炸响在殿中。
“陛下,太后,东瀛岛国联合南洋六国组成‘海上同盟’,以‘通商赋税不公、贸易特权失衡’为由,封锁我朝沿海三大港口,要求重新划分通商区域,减免其关税三成,否则将即刻出兵劫掠沿海州县!”兵部侍郎手持急报,声音因急促而颤抖。
朝堂之上瞬间哗然。武将们纷纷怒目圆睁,主战派将领出列请战:“陛下,东瀛蕞尔小国,竟敢联合南洋诸国挑衅我大胤天威!臣恳请陛下下令,调集沿海水师,一举荡平这伙海盗之国,让他们知道我大胤的厉害!”
“臣附议!”另一名武将高声附和,“沿海乃我朝赋税重地,通商要道,绝不能让海外蛮夷肆意妄为!应即刻出兵,驱逐敌舰,收复港口!”
然而,主和派官员却忧心忡忡。户部尚书出列劝阻:“陛下,不可冲动!沿海水师战船多为老旧船只,训练不足,而东瀛与南洋诸国联合舰队实力不明,贸然出兵恐难取胜。且沿海百姓刚刚安定,若开战,必将生灵涂炭,赋税受损,得不偿失。不如派使者前往交涉,答应其部分合理要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户部尚书此言差矣!”主战派将领反驳,“妥协退让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今日割让通商特权,明日便会觊觎我朝领土!我朝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为何要向蛮夷低头?”
两派官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太和殿内的气氛剑拔弩张。萧承佑端坐龙椅,脸色沉郁。他登基不过数月,根基未稳,便遭遇如此棘手的海外危机,少年帝王的心中既有愤怒,又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压力。
他看向身侧的云暮,眼中满是询问。云暮身着太后朝服,神色平静无波,指尖轻轻敲击着身前的案几,似在沉思。待殿内争论稍缓,她缓缓开口:“诸位卿家所言,各有道理,但均有偏颇。”
“主战虽勇,却未虑及水师现状与沿海百姓安危。沿海水师多年未经历大战,战船老旧,战术落后,而‘海上同盟’来势汹汹,必有备而来,仓促迎战,胜算难料。”她顿了顿,目光转向主和派,“主和虽能暂避战火,却会助长敌焰,让海外诸国以为我大胤可欺,日后必遭更大祸患。”
“那太后以为,当如何应对?”萧承佑轻声问道,眼中满是信任。
“本宫以为,当以‘先礼后兵’为策。”云暮的声音清晰有力,穿透殿内的喧嚣,“其一,派使者携国书赴东瀛舰队大营交涉,表面答应商议通商事宜,拖延时间,探查其虚实与真实意图;其二,命靖安王楚怀瑾即刻前往沿海,整合沿海水师,清点战船军备,加紧训练,做好开战准备;其三,令听风楼暗卫潜入东瀛与南洋诸国,搜集其联合的内幕情报,寻找其薄弱环节,为后续破局提供依据。”
她看向楚怀瑾,语气郑重:“靖安王,沿海防务与水师整合,便交给你了。务必在使者交涉期间,让水师具备一战之力,若谈判破裂,即刻出兵,驱逐敌舰,守护沿海安宁。”
楚怀瑾出列躬身,声音铿锵:“臣遵太后懿旨!臣定当不负陛下与太后所托,整合水师,加紧备战,绝不让海外蛮夷侵犯我大胤一寸土地,伤害一名百姓!”
萧承佑点点头,认同云暮的策略:“便依太后所言,派礼部尚书为正使,前往沿海与东瀛舰队交涉;靖安王即刻启程,前往沿海统筹防务;听风楼全力搜集情报,随时禀报。”
朝会结束后,楚怀瑾并未即刻离京,而是前往长乐宫向云暮辞行。长乐宫内,云暮正对着一幅海防图沉思,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沿海港口、水师布防与东瀛舰队的停泊位置。
“太后,臣此次前往沿海,定当尽快整合水师,做好备战。”楚怀瑾躬身道,“只是,东瀛与南洋诸国向来与我朝无甚恩怨,此次突然联合发难,恐怕背后另有图谋。”
“你说得没错。”云暮抬眸,眼中闪过一丝锐利,“通商不公不过是借口,他们真正的目的,绝不止于此。”她指尖落在海防图上的沿海岛屿,“这些岛屿地理位置重要,扼守东海航道,且富有矿藏与渔业资源,东瀛向来觊觎已久。而南洋诸国,多依赖与我朝通商获利,此次被东瀛拉拢,恐怕是受其胁迫或利诱。”
她递给楚怀瑾一封密信:“这是听风楼刚传回的初步情报,东瀛近年来暗中扩充水师,仿制我朝战船,此次联合南洋诸国,实则是想借联军之力,夺取我朝沿海岛屿,掠夺航海技术,进而垄断东海贸易。你到沿海后,务必严密监视敌舰动向,同时安抚沿海百姓,稳定民心。”
楚怀瑾接过密信,仔细阅读后,眼中闪过一丝冷冽:“太后放心,臣定当严密防范,绝不让东瀛的阴谋得逞。若谈判破裂,臣必将率领水师,让他们付出惨痛代价。”
“嗯。”云暮点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沿海水师实力确实薄弱,你可酌情调动部分北疆精锐骑兵,驻守沿海城镇,协助水师防守,以防敌舰登陆劫掠。同时,命工匠加紧修缮老旧战船,打造新的防御武器,提升水师战力。”
“臣明白。”楚怀瑾躬身领命,“太后与陛下在京城,也要多加防范,以防东瀛与南洋诸国勾结朝中内鬼,暗中作乱。”
“本宫已有安排。”云暮微微一笑,“听风楼已在京城布下天罗地网,严密监视宗室与朝臣中的可疑之人,尤其是前几日反对陛下亲政的萧景渊等人,若有异动,定能及时察觉。你在沿海安心备战,无需牵挂京城。”
楚怀瑾心中一暖,再次躬身:“臣遵旨。臣今日便启程前往沿海,定不辜负陛下与太后的信任。”
当日午后,楚怀瑾率领亲信将领,快马加鞭赶往东海之滨。与此同时,礼部尚书率领的使团也乘船前往东瀛舰队大营,开启了一场暗流涌动的外交交涉。
而在京城长乐宫,云暮依旧对着海防图沉思。她深知,这场海外危机绝非轻易能够化解,谈判大概率会破裂,战火终将燃起。她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不仅要协助楚怀瑾整合水师,还要稳定朝局,为沿海战事提供充足的粮草与物资支援。
“晚晴,传本宫旨意,命户部即刻调拨粮草、军械,运往沿海水师大营;命工部召集能工巧匠,前往沿海协助修缮战船,打造防御武器;命听风楼暗卫加快搜集情报,务必查清东瀛与南洋诸国联合的所有内幕,以及其舰队的详细战力。”云暮沉声吩咐。
“奴婢遵旨。”晚晴躬身领命,快步退下。
云暮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夏日的阳光炽烈,却照不进她心中的阴霾。她想起萧衍当年治理天下时,曾说过“海疆安则天下安”,如今海外蛮夷挑衅,沿海百姓面临战火威胁,她必须与承佑、怀瑾携手,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盛世。
此时,听风楼暗卫正乘坐快船,悄然潜入东瀛舰队的补给船中。他们伪装成水手,暗中观察东瀛舰队的战船配置、兵力部署,搜集将领的谈话情报。夜幕降临时,一名暗卫在东瀛将领的营帐外,偷听到了他们的密谋。
“将军,此次联合南洋诸国,不过是权宜之计。待夺取大胤沿海岛屿,掌握航海技术后,便将南洋诸国一脚踢开,独占东海贸易!”一名副将低声说道。
“不错。”舰队统领冷笑道,“大胤新帝年幼,太后一介女流,楚怀瑾虽勇猛,却远在北疆,沿海水师不堪一击。不出三月,我们定能拿下沿海港口,劫掠沿海州县,让大胤为轻视我东瀛付出代价!”
暗卫将这些情报记录下来,趁夜色掩护,悄然离开东瀛舰队,火速传回京城。
当云暮收到听风楼的密报时,已是深夜。她看着密报上的内容,眼中闪过一丝冷冽。东瀛的野心远比她想象的更为狂妄,他们不仅想要通商特权与沿海岛屿,还想劫掠沿海百姓,妄图颠覆大胤的海疆安定。
“东瀛蛮夷,野心勃勃,看来此战在所难免。”云暮轻声自语,心中已有了决断。她提笔写下一封密信,派人连夜送往沿海,告知楚怀瑾东瀛的真实意图,让他加快备战,同时制定针对性的防御与反击策略。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长乐宫的琉璃瓦上,反射出清冷的光芒。海疆的战火已箭在弦上,京城的朝堂暗流涌动,新帝登基后的第一场大考,已然来临。云暮知道,她必须与萧承佑、楚怀瑾君臣同心,携手并肩,才能化解这场海外危机,守护好大胤的海疆,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盛世江山。而这场危机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深的阴谋与更大的风暴,谁也无法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