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坐落于紫禁城东南隅,文华殿之侧。朱门高墙,古柏参天,门前一对饱经风霜的石狮默然矗立,无声诉说着此地的厚重历史与清贵地位。此地乃天下文脉所系,储相养望之所,非但掌制诰、修国史、备顾问,更肩负着教化天下、传承文统之重任。能入此门者,无不是科甲精英,文章魁首,寻常官员至此,无不屏息静气,肃然起敬。
然而,对于新晋翰林院修撰萧景珩而言,踏入这座声名赫赫的学术殿堂的第一日,感受到的却并非想象中的书香融洽,同道切磋,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冰冷而疏离的沉寂。
入院报到那日,掌院学士只是例行公事般地接见了他,说了几句“恪尽职守,潜心向学”的官面文章,便吩咐一名老典簿引他去往修撰房。
修撰房位于翰林院深处一进僻静的院落。青砖铺地,廊庑幽深,空气中弥漫着陈旧书卷与淡淡墨香混合的特殊气味,以及一种… 近乎凝滞的、与外界喧嚣隔绝的静谧。
房内颇为宽敞,排列着十数张厚重的紫檀木大案,其上堆满了各式典籍、稿纸、文具。已有七八位同僚在座,大多为年过四旬、甚至须发花白的老翰林,亦有几位面色倨傲、衣着华贵的年轻官员,显是世家子弟出身。见萧景珩进来,众人只是略抬眼皮,冷淡地瞥了他一眼,便又各自低下头去,或奋笔疾书,或凝神校勘,或… 闭目养神,竟无一人出声招呼,更无半分欢迎之意。那引路的典簿亦是面无表情,指了一个靠窗的空位给他,便径自离去。
萧景珩面色平静,对此冷遇似是早有预料。他从容走到自己的案前,放下简单的文具,安然入座。目光扫过四周,将众人情状尽收眼底。那些老翰林,神情古板严肃,透着学究式的固执与疲惫;那几个年轻官员,则眼神闪烁,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与打量,彼此间偶尔低语,瞥向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探究与不善。
他心下明了。自己这个“二甲赐同进士出身”却破格授了修撰的身份,在此地显得格格不入,无疑是触犯了某种潜在的规矩,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那些熬资历多年的老编修、老检讨,或许觉得他幸进;那些出身高门的同僚,则可能鄙夷他的商贾背景,更或因孙耀、吴谦等人的关系而心存敌意。在这论资排辈、讲究出身门第的翰林院,他如同一个突兀的闯入者,自然不受欢迎。
果然,接下来的日子,这种刻意的孤立与冷淡愈发明显。公务交接,语焉不详;请教问题,敷衍了事;同僚聚谈,视他如无物;甚至领取笔墨纸砚、查阅档案典籍,也常遭无形的拖延与刁难。空气中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冰网,将他隔绝在外。
偶尔有那胆大好事之人,或假意请教诗词,实则语带机锋,暗含考较与挑衅;或“不经意间”提及他江宁旧事、京师风波,试图窥探虚实,撩拨情绪。萧景珩皆淡然处之,或谦逊应对,不露锋芒,或巧妙转移话题,滴水不漏,令对方无从下手,倍感无趣。
他心中如明镜一般。此地绝非埋头苦读、修身养性的桃源,而是另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那些故纸堆中,同样暗藏着机锋与陷阱。
然他并未因此愤懑或气馁。相反,他乐得清静。既无人打扰,正好埋头做事,潜心学问。他所分派的职司,主要是参与编修前朝实录的后续校对勘误工作,以及整理分类翰林院收藏的一些孤本、善本典籍。皆是极其繁琐、耗神、不易出彩的苦差事,旁人避之不及,他却甘之如饴。
每日里,他最早到衙,最晚离去。一方紫檀案,一盏青灯,一堆故纸,便是他的天地。他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卷帙之中,逐字校勘,细心考据,态度之严谨,投入之专注,远超那些敷衍了事的老油条。其深厚的学识功底与惊人的记忆力在此刻得到了充分发挥,许多晦涩难解的典故、年代错讹的记录、字句脱漏的文本,经他之手,往往能迎刃而解,恢复原貌。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整理编纂过程中,他并未因循守旧,而是不经意间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例如,针对典籍分类混乱、检索困难的问题,他并未抱怨,而是利用闲暇,默默设计了一套更清晰、更便于查考的编号与目录系统,将原本杂乱无章的书架整理得井井有条。又例如,在勘校实录时,他发现以往多人分校容易重复或遗漏,便建议采用“流水校勘,专人复核”之法,大大提高了效率与准确性。
这些“妙手”,初时并未引人注意,甚至被一些老翰林嗤为“标新立异,多此一举”。然时日稍长,其带来的便利与高效逐渐显现,一些真正埋头做事的底层翰林、书吏暗中称便,看向萧景珩的目光中,少了几分轻视,多了几分惊讶与佩服。
然萧景珩始终低调谦逊,从未将功劳揽于自身,只说是“前人已有成法,略加整理”或“诸位前辈指点之功”。他深知,在此地,藏拙比显智更为重要。
他这般沉静如水、埋头实干的姿态,反倒让那些原本准备看他笑话或寻衅滋事之人,渐渐感到无从着力,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那层无形的冰墙,似乎依旧存在,却已不再那般坚不可摧。
偶尔,夜深人静,偌大的修撰房只余他一人。他会停下笔,揉一揉酸涩的眼,望向窗外翰林院中庭那株虬枝盘结的古柏,在清冷月色下投下斑驳的暗影。
这里,隔绝了外界的繁华与纷扰,也远离了权力的核心与喧嚣。是牢笼,亦是净土;是压制,亦是沉淀。
他提起笔,蘸饱墨,继续俯首于那浩瀚的文字海洋之中。眸光沉静,心亦沉静。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此刻的沉寂,是为了将来更响亮的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