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风洞任务获得的贡献点,让吕晨有了足够的资本去尝试另一项他规划已久的实践——炼丹。
他选择的丹方,正是钟离权所赠的“赤阳融灵丹”。此丹能纯化火属性灵力,对稳固他的纯阳根基颇有裨益,品阶适中,正适合他练手。
宗门的公共丹房位于玉衡峰山腰,地火充裕,设施齐全。缴纳了贡献点租用一间丙等丹室后,吕晨开始了他的首次炼丹尝试。
丹室内,热浪滚滚,地火口被阵法约束,喷吐着稳定的火焰。吕晨面前摆放着赤阳融灵丹所需的七八种材料,主药是五十年份的“赤阳草”。
他并未立刻开始,而是先花时间熟悉地火的控制闸阀,感受其温度变化范围。然后,他拿出了几件让旁边丹室偶尔路过的弟子侧目的“法器”——一个镶嵌着水晶刻度的长柄金属探针(简易高温温度计),一个带有指针和刻度盘、连接着灵玉感应头的装置(自制粗糙版灵力流量计),以及一个精巧的沙漏和多个刻有时辰标记的计时符盘。
“那位师兄在做什么?那些是什么法器?”有年轻弟子好奇地问旁边的同伴。
“不知道,从未见过……看起来怪模怪样的。”
吕晨充耳不闻,开始按照丹方步骤处理药材。与传统炼丹师凭借神识模糊感知药液状态不同,他严格按照自己设定的参数执行:
“赤阳草投入,地火温度稳定在‘丁字区域’刻度三分之二处,灵力输入维持‘癸位’刻度中线。”
“第一味辅药‘朱果粉末’加入,温度提升至‘丙字区域’刻度顶端,保持三十息,灵力流量同步提升百分之十五。”
“药液开始沸腾,出现第一个融合反应,记录气泡频率:每息三次。温度微调降低百分之五……”
……
他全神贯注,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化学实验,不断记录着每一个时间节点、温度数值、灵力输入量以及药液的物理状态变化。
第一次尝试,在融合第三味辅药“地心火莲汁”时,因温度瞬间波动超出预设阈值,药液瞬间焦化,失败。
第二次,因灵力输入在某个环节慢了半息,导致药性冲突,丹炉内传来闷响,再次失败。
旁边丹室的弟子见状,不禁摇头低语:“果然,炼丹没那么简单,光靠些古怪法器是不行的。”
吕晨并未气馁。他清理丹炉,回到休息区,拿出记录玉简,开始复盘分析失败数据。
“第一次失败,关键点在于地火稳定性不足,需提前预热并设置缓冲区间。”
“第二次失败,是灵力响应延迟问题,需优化灵力输出法诀的衔接流畅度……”
……
他将失败的原因逐一量化、定位,然后调整参数和操作流程。
第三次开炉。
这一次,他的操作更加流畅精准。温度曲线完美贴合预设,灵力流量平稳过渡,药液的融合反应都在预期之内。
当地火缓缓熄灭,丹炉顶盖揭开时,三颗龙眼大小、色泽饱满、圆润无瑕,表面隐隐有赤金光华流转的丹药静静地躺在炉底。
浓郁的丹香瞬间弥漫整个丹室,甚至引来了隔壁丹室弟子的惊呼。
“极品赤阳融灵丹!而且一次成丹三颗!这成丹率……”
所有人都惊呆了。要知道,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丹师,炼制赤阳融灵丹,一炉能出一两颗上品已属不易,成丹率也难以保证。而吕晨,一个初次炼制此丹的弟子,竟然在第三次就炼出了极品丹药,并且成丹三颗!
这已经不是运气可以解释的了。
吕晨看着手中的丹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量化、标准化、数据反馈与调整——这套科学方法论,在炼丹上同样取得了成功!
他没有藏私,将这次成功的完整数据记录(去除了一些关于他自身纯阳灵力和计算核心的敏感信息)整理成一份报告,连同一颗极品赤阳融灵丹作为样品,上交给了丹堂执事,并附上了自己对“量化炼丹法”的一些初步构想。
他本意是希望这种方法能推广开来,提升宗门整体的炼丹效率。
然而,这份报告在丹堂内部引起了远比想象中更大的波澜。
一些年轻、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丹师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这是提升炼丹术的一条全新路径。
但更多的,是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胡闹!炼丹乃天人交感之道,讲究的是心与意合,火候存乎一心!岂能如此机械死板?”
“此等量化,将炼丹师置于何地?莫非以后随便一个人,拿着他那些古怪法器,按着图纸就能炼丹?”
“此子哗众取宠,动摇我丹道根基!”
“他那些数据,定然有所隐瞒,否则怎会如此离谱?”
尤其是几位资深的、以经验和“手感”着称的老丹师,对此反应尤为激烈。吕晨的方法,无疑是在挑战他们引以为傲的、积累了数十甚至上百年的经验权威。
丹堂副堂主,一位面容古板、眼神锐利的老者,看着手中那颗毫无瑕疵的极品赤阳融灵丹,又看了看吕晨那份条理清晰的报告,眉头紧锁,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