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逸望着殷佳璐远去的方向,深吸一口气,转身坐回桌前,铺开纸张,准备给苏老夫子写信详细说明情况。他的眼神坚定,手中的笔握得紧紧的,仿佛那是他此刻对抗王翰林阴谋的唯一武器。“无论有多困难,我都不会让王翰林得逞。”辰逸低声自语,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带着一丝未知的气息,似乎预示着接下来的行动将会充满挑战。
辰逸下笔如飞,将王翰林准备上书皇帝以及收集不利证词等关键信息,清晰且有条理地写在信纸上。他深知时间紧迫,每耽误一刻,局势就可能对他们更加不利。写完信后,辰逸立刻招来一名可靠的仆人,严肃地叮嘱道:“你务必以最快的速度将这封信送到苏老夫子手中,路上千万不可耽搁。”仆人领命后,迅速骑上快马,扬尘而去。
与此同时,殷佳璐身着男装,神色匆匆地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她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每拜访一位官员,都需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说服他们为辰逸说话。殷佳璐首先来到了礼部侍郎的府邸。她在府外递上拜帖,不多时,便被请进了府中。
见到礼部侍郎后,殷佳璐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开门见山地说道:“侍郎大人,此次冒昧前来,实有要事相告。辰逸公子的文章被王翰林恶意诋毁,他意图上书陛下,歪曲事实,还收集了一些不实的证词。辰逸公子一心为国,他的文章蕴含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绝不是王翰林所描述的那般。还望大人能在陛下面前为辰逸公子说句公道话。”
礼部侍郎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殷姑娘,此事我也有所耳闻。只是这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贸然表态,恐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殷佳璐心中一紧,但仍不放弃,继续说道:“大人,如今科举关乎天下寒门学子的前途,若任由王翰林这般小人得逞,日后谁还敢直言进谏,为国家出谋划策?大人一向公正廉明,想必也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礼部侍郎听了殷佳璐的话,心中有所动容。他缓缓说道:“殷姑娘所言有理,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我会留意此事,在合适的时候表明态度。”殷佳璐心中明白,这已经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她再次行礼,说道:“多谢大人,辰逸公子和天下寒门学子都会感激大人的。”
离开礼部侍郎的府邸后,殷佳璐马不停蹄地前往下一位官员的府邸。每到一处,她都耐心地解释,诚恳地请求。尽管遭遇了一些官员的婉拒,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而另一边,苏老夫子收到辰逸的信后,脸色凝重。他深知此事刻不容缓,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务,匆匆赶到与各位文人约定的地点。此时,各位文人已经齐聚一堂,看到苏老夫子神色匆匆地赶来,便知事情紧急。
苏老夫子环顾众人,严肃地说道:“各位,辰逸公子如今深陷困境,王翰林准备上书陛下诬陷他,我们必须尽快撰写文章,呈递给陛下,阐述辰逸文章的真实价值,为他洗清冤屈。时间紧迫,还望各位全力以赴。”
文人们纷纷点头,各自回到座位上,开始奋笔疾书。一时间,书房内只听得见毛笔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一位文人一边写一边喃喃自语:“辰逸的文章见解独到,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怎能被王翰林如此污蔑。”另一位文人也附和道:“是啊,我们一定要让陛下看到辰逸文章的真正价值。”
苏老夫子在书房内来回踱步,不时看着各位文人的写作进度,心中焦急万分。他深知,这些文章能否及时完成并送到皇帝手中,将直接影响到辰逸的命运。
几个时辰后,一篇篇文章陆续完成。苏老夫子赶忙将这些文章收集起来,仔细地整理好。他看着手中的文章,心中暗暗祈祷:“希望这些文章能起到作用,助辰逸度过此次难关。”
此时,天色渐暗,京城的大街小巷亮起了点点灯火。殷佳璐拖着疲惫的身躯,却仍强打起精神,继续拜访下一位官员。她的脚步略显沉重,但眼神依旧坚定。
在拜访一位御史大夫时,御史大夫听了殷佳璐的陈述后,面露难色:“殷姑娘,王翰林在朝中势力庞大,我若贸然支持辰逸,恐怕会给自己招来麻烦。”殷佳璐心中一阵失落,但她还是鼓起勇气说道:“大夫,您身为御史大夫,肩负着监察百官、为陛下分忧的重任。若此时因畏惧王翰林的势力而坐视不理,日后如何面对天下百姓?辰逸公子的文章若能得到陛下认可,必将对国家的发展大有裨益。”
御史大夫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声:“罢了,殷姑娘这份勇气和执着让我敬佩。我愿意在陛下面前为辰逸说句公道话。”殷佳璐大喜过望,连忙行礼:“多谢大夫,您的大恩大德,辰逸公子定会铭记于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殷佳璐成功说服了几位官员,他们答应在王翰林上书时,为辰逸发声。而苏老夫子这边,也将整理好的文章,通过一位与宫中关系密切的友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宫中。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王翰林那边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上书之事。王翰林坐在书房中,看着手中的上书文稿,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辰逸,这次我看你如何翻身。”他的幕僚在一旁谄媚地说道:“大人此计必定能成功,那辰逸还能掀起什么风浪。”
夜色笼罩着京城,辰逸在住所中来回踱步,焦急地等待着消息。他心中清楚,虽然他们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最终结果如何,还是未知数。殷佳璐能否争取到更多官员的支持?苏老夫子送进宫的文章能否及时呈到皇帝面前?王翰林又是否会察觉到他们的行动,提前上书?这一个个问题在辰逸脑海中盘旋。
此时,一阵凉风吹过,辰逸不禁打了个寒颤。他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要为自己讨回公道,改变这腐朽的科举现状。”
辰逸和殷佳璐的紧急应对措施能否奏效?在王翰林上书之前,他们能否做好充分准备?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京城的局势,也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变得愈发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