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七年,夏。
淮军经过近半年的强化训练,已初步形成战斗力。李鸿章在曾国藩的默许乃至推动下,决定不再等待,要以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来证明淮军的价值,堵住朝中非议之口,也为后续可能的“援印”行动增添筹码。目标,选定在了被太平军占据的苏北重镇——淮安府清江浦。
清江浦控扼运河咽喉,是太平天国金陵北翼的重要屏障,由黄子隆部驻守,兵力约八千,虽非太平军最顶尖的主力,但依托坚固城防和运河体系,易守难攻。
徐州,淮军大营。气氛肃杀而热烈。
李鸿章一身戎装,端坐帅位,下方分列着刘铭传、张树声、潘鼎新、周盛波、吴长庆等一众淮军将领,人人脸上都带着跃跃欲试的兴奋与一丝紧张。这是淮军成军以来的第一仗,只能胜,不能败!
“诸位!”
李鸿章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淮军新练半年,器械精良,士气可用,正需一战以定军心,以扬威名!目标,清江浦!”
他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点向清江浦:
“据探报,守将黄子隆,乃韦逆麾下一悍将,然其部众火器老旧,多赖城防。我军新式战法,正为破此等坚城顽敌而生!”
“铭传!”
“末将在!”
刘铭传霍然起身,声如洪钟。
“命你为前敌先锋,率本部三营,携阿姆斯特朗炮四门,明日卯时出发,直逼清江浦北门,构筑阵地,佯攻吸引敌军注意!”
“得令!”
“树声、鼎新!”
“末将在!”
张树声、潘鼎新齐声应诺。
“命你二人各率两营精锐,携全部恩菲尔德步枪,于刘铭传部接战后,分别运动至清江浦东、西两门外预设阵地。待敌军主力被北门吸引,听我号炮为令,以排枪阵列,向城墙推进,进行火力压制,掩护攀城!”
“盛波、长庆!”
“末将在!”
“命你二人率余部及传统营勇,负责侧翼警戒,并预备登城死士,待东西两门火力压制见效,即刻强攻!”
李鸿章分派已定,目光锐利地扫过众将:
“此战,关乎我淮军存亡荣辱!务求必胜!让朝中诸公,让江南长毛,也让我那老师看看,我李鸿章练的兵,到底是什么成色!”
“谨遵将令!”
众将轰然应诺,杀气盈盈。
……
数日后,淮安府,清江浦北门外。
刘铭传部已如期抵达,并构筑了简易的炮兵阵地。四门阿姆斯特朗野战炮昂起炮口,对准了北门城楼和城墙。
“放!”
刘铭传马刀一挥。
“轰!轰!轰!”
炮弹呼啸着砸向城墙,爆发出远比清军旧式火炮猛烈得多的爆炸。砖石飞溅,城头一阵慌乱。黄子隆急忙调集兵力增援北门,并命令城头火炮还击。然而太平军的火炮射程和精度均不及淮军,对轰中很快落入下风。
就在北门战事正酣,吸引了守军大部分注意力之时。
“咚!咚!咚!”
三声号炮巨响,从淮军后阵传来。
清江浦东、西两门外,早已运动到位的张树声、潘鼎新两部,共计两千四百名装备恩菲尔德步枪的淮军精锐,闻令而动。
“列阵!”
军官们高声呼喊。士兵们迅速以连为单位,排成前后三排的紧密横队,如同两道蓝色的墙壁,在鼓点的节奏下,迈着略显僵硬却异常整齐的步伐,向着城墙方向稳步推进。阳光照射在密集的刺刀上,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