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我的!征安南、伐蒙元、下西洋也是我的!第一个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的天子更是我的!”
朱樉、朱棡、朱棣、朱榑四人吵作一团,闹得朱元璋头疼,忍不住喝道:
“行了,都闭嘴!”
众人这才安静下来。
一直沉思的太子朱标此时缓缓开口:
“你们不觉得,老四的大儿子才是最厉害的吗?”
朱元璋、马皇后及众皇子闻言,纷纷疑惑地看向朱标。
千古一帝不是朱棣吗?怎么他大儿子反倒更厉害?
朱标轻叹一声:
“未来推演中,靖难之役时,老四去搬救兵,他侄子仅以万人之众,便挡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
“虽然后来大家都知道李景隆投靠了老四,但他能稳住南京城的军民人心,确实有两把刷子。”
“永乐朝总共二十二年,我那侄子就当了六次监国,实际掌权时间差不多有八年。”
“再加上老四晚年精力不济,虽说人在京城,朝政大事估计都交给他处理了。”
“这么算下来,在永乐朝的二十二年里,他这太子可是实打实地代行皇权,监国理政的时间超过一半!”
“最难得的是,他在监国期间不仅保障了五次北伐的物资供应,还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要知道打仗最烧钱,当年汉武帝打匈奴,把几代人的积蓄都打光了,弄得民不聊生。”
“可他倒好,一边让老四放心北伐,一边还能开创永乐盛世!”
“这事就算父皇把大权全交给我,我都不一定能办成。”
“就冲这份本事,我这侄子难道不厉害吗?!”
朱标这番话,终于让众人注意到那个被“朱棣”光环掩盖的胖太子“朱高炽”。
是啊,大家光顾着看“朱棣”南征北战的威风,却忘了是“朱高炽”在后方筹粮运饷、稳定朝局。
整整二十二年里,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都是“朱高炽”在监国理政。没有他在后方坐镇,“朱棣”哪能放心出征?
如果说“朱棣”是名垂青史的永乐大帝,那“朱高炽”就是成就这位大帝的幕后功臣!
【好家伙,我儿子这么出息?!】
朱棣想起家里那个两岁的小胖墩,决定今晚回去多带两包点心。
朱标打趣道:“要我说啊,永乐盛世的功劳簿上,起码得给我侄子记一大半。”
“真论千古一帝,我看高炽更合适。老四你嘛,倒像是专门给侄子打工的征北大将军!”
这话逗得朱元璋、马皇后和众皇子都笑出了声。
“四哥,你儿子是真能耐!”
“大哥说得对,千古一帝还得看我大侄子!”
“四哥还是安心做你的征北大将军吧,皇位就让我那侄儿来坐吧!”
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几人笑着打趣道。
朱棣非但不恼,反而满脸自豪:
“父子之间何必分得那么清楚,我儿子有出息,不正是我这个当爹的本事!”
“你们要是有能耐,也让自家儿子这般出息给我瞧瞧!”
“给我儿子当征北大将军,我乐意!”
这时燕长倾忽然幽幽插话:
“根据推演,朱高炽登基后仅十个月便积劳成疾而逝,庙号仁宗。”
朱棣得意的笑容顿时凝固在脸上。
朱元璋闻言虎目圆睁,照着朱棣后脑就是一巴掌:
“往后多分担政务,别累着咱高炽孙儿!”
“听见没有?!”
朱棣揉着脑袋低声应道:
“儿臣明白。”
训完儿子,朱元璋又眼巴巴望向燕长倾:
“燕先生,其他人的未来能否再推演一番?”
燕长倾摇头道:
“若继续顺着燕王这条线推演尚可,但要另起炉灶推演其他殿下,实在力有不逮。”
朱元璋皱眉道:
“可不让咱看看其他孩子的将来,怎知谁更适合接掌大位?”
他始终认为太子朱标最有可能超越自己,即便朱棣能成千古一帝,朱标理应也能创下不逊色的功业。
燕长倾轻叹:
“陛下既已定下选贤继位的规矩,日后择诸位殿下中最贤明者继位便是。”
朱元璋冷笑一声,满脸鄙夷地说道:
先生莫非不知嫡长制的好处与选贤制的弊端?!
早早立下太子,待天子驾崩便可顺利继位。
如此既能避免手足相残,又可防止夺位之乱,确保皇权平稳过渡!
若行选贤制,则必然出现多位继承人。
继承人一多,朝臣们为求拥立之功,必定各自站队。
党争一起,群臣便只顾攻讦异己。
届时朝堂议事,哪还论什么利国利民?
自己拥立的皇子说什么都对,其他皇子说什么都错!
长此以往,国事必将偏离正轨,陷入无尽内耗。
这般折腾,国家还谈何发展?!
再说这字,由谁来评判?
还不是靠那些站队的文武百官来吹捧!
到头来各说各话,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终难免兵戎相见,骨肉相残!!!
说到激动处,朱元璋愈发恼怒。
原本好好的嫡长制,偏生让燕长倾的《屠龙技》搅乱了局面。朱标退让,朱樉等人野心滋长,硬是改成了选贤制。
想到选贤制可能引发的祸患,朱元璋就怒不可遏。
这分明是要让朱家子孙自相残杀的恶法!!!
燕长倾淡然注视着朱元璋,轻声道:
陛下只提嫡长制之利,却避而不谈其弊,未免有失公允。
其一,过早确立继承人,难保其品性才干。
若嫡长子昏庸无能,甚至德行有亏,后果将不堪设想。
唐太宗嫡子李承乾,便是前车之鉴。
第二,皇位继承顺序过于明确反而容易引发阴谋诡计。比如只要除掉太子,自己就能取而代之,这类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杨广就是典型例子。
第三,过早确立储君可能导致父子猜忌。若太子急于登基而皇帝不愿退位,就会酿成人伦悲剧。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长子李承乾都是明证,前者成功夺位,后者却以失败告终。
第四,即便太子品行端正、能力出众,仍会招致其他皇子嫉妒。若其他皇子才能平庸尚可,但若出现才能远超太子的皇子,储君之位就岌岌可危。唐高祖长子李建成虽能力不俗,却远不及次子李世民,最终痛失太子之位。
陛下认为嫡长子继承制能避免兄弟相残、确保皇权平稳过渡,事实却非如此。汉、唐、宋、元四朝均实行此制,但统计显示:汉代29帝中仅5位嫡长子继位,唐代21帝中6位,宋代18帝中2位,元代15帝中4位。四朝83位 中,仅17位是嫡长子继位,占比约五分之一。那些非嫡长子继位的 登基时,朝堂岂能风平浪静?
燕长倾认为,嫡长子继承制虽有其优势,若能切实执行确可减少皇室纷争。但该制度过于理想化,要求每代嫡长子都必须有嗣,且每位储君都要品德高尚、才能卓着,足以压制其他皇子。
唯有满足这些条件,嫡长子继承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确保皇权平稳过渡。
然而现实是,达成这些要求实在太难了!
只要其中任何一条未能实现,嫡长子继承制便形同虚设。
随之而来的,便是其他皇子、朝臣或外戚为扶持各自拥立的人选争夺帝位,互相倾轧,甚至兵戈相向!
因此,燕长倾认为嫡长子继承制看似完美,实则难以落实,终究沦为虚文。
......
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听闻燕长倾之言,皆震惊不已。
历朝历代多行嫡长子继承制,本为避免兄弟阋墙、朝局动荡,确保皇权顺利交接。
可燕长倾竟指出,汉、唐、宋、元四大王朝中,仅五分之一 以嫡长子身份继位,余下五分之四皆非嫡长子!
若果真如此,这制度岂非形同虚设?
当真仅有五分之一?朱元璋喉头滚动,难以置信。
陛下以为,我会在如此易查的数据上作假?燕长倾挑眉反问。
数字从不说谎。涉及数据,他向来严谨。
众人默然。虽知燕长倾身负神农氏圣名,却更清楚其算学造诣冠绝大明。若数据相左,必是己方有误。况且,这般简单的统计,稍查史册便可验证,确无欺瞒必要。
然而正是这份数据的真实,令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愈发震惊。
世代相传的嫡长子继承制,竟形同虚设?!
如此浅显之理,为何无人察觉?!
亦或明知其弊,却仍沿袭不改?!
朱元璋百思不解,目光灼灼望向燕长倾:这究竟为何?!
燕长倾环顾四周,未寻得笔墨,只得直言:嫡长子继承制实为家族财产分配之法,更深层是妻妾间恩情利益的交换。
见帝后与众皇子仍露困惑,他续道:马皇后自布衣时便随陛下征战四方。上安六宫,中抚勋贵家眷,下泽被黎民。其功不逊开国功臣,情谊更非嫔妃可比。
若要报答皇后恩情,何者为最?燕长倾话音未落,朱元璋已然明悟。
立皇后之子为储君,继大统,便是至高的回报。其余妃嫔恩情稍逊,其子嗣自然承袭较少。说着,他目光转向朱棣:譬如燕王妃乃徐达长女。徐氏背后有魏国公支撑,这份助力便非寻常可比。
为报答徐氏对燕王的恩情,更确切地说,为赢得魏国公徐达的支持——
燕王需如何行动方能获得魏国公徐达的助力?
关键在于立徐氏之子,即魏国公徐达的外孙为世子,使其未来承袭燕王的主要家业!
如此关联之下,魏国公徐达必将对燕王施以援手。
究其本质,这实为利益交换。
通常而言,哪位妻妾能带来最大利益,其子嗣便会被立为继承人,继承家族主要产业。
当然,若夫家地位显赫,远胜所有妻妾娘家——
则立嗣之事全凭当事人心意,无需顾虑其他。
譬如陛下贵不可言,自不必考量妻妾娘家能带来多少利益。
因陛下本身就是最大的利益源泉,故立储之事可独断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