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严寒尚未完全褪去,戈壁滩上依旧刮着带着冰碴子的风,但掩体里的气氛,却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充满了灼热的能量。箭载计算机成功通过振动与低温的双重考验,意味着它作为单个“器官”的健壮性已经得到了验证。接下来,是将这个“大脑”与火箭的“神经中枢”和“四肢”连接起来,进行真正的系统联调。
来自火箭总体设计单位、控制系统、遥测系统等各个分系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如同汇入干流的支流,陆续抵达了基地。原本略显空旷的掩体,瞬间变得拥挤和嘈杂起来。各种口音的讨论声、设备搬动的声响、不同单位之间初次接洽的寒暄与试探,交织在一起。
王铁柱看着这些新来的、大多戴着眼镜、穿着四个口袋干部服的技术人员,凑到陆知行身边,压低声音说:“陆工,瞧见没?那个戴黑框眼镜的,是控制系统的刘总师,听说脾气挺倔。那个胖胖的、总笑眯眯的,是遥测的王主任……这帮人,可都是各自领域的‘大拿’,咱们这‘土炮’出来的计算机,能入得了他们的法眼吗?”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箭载计算机虽然通过了严酷的环境测试,但其设计理念、尤其是林云深提出的那些冗余架构和“土法”实现的工艺,在这些见多识广的专家看来,可能显得另类甚至粗糙。
陆知行拍了拍王铁柱的肩膀,语气沉稳:“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们的机器,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全力配合。”
系统联调的第一步是接口匹配和信号定义。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数的细节和潜在的冲突。每个系统都有自己习惯的电气标准、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
会议桌上,争论时常发生。
“陆工,你们这个状态字定义,第三位为什么是预留?我们控制系统需要这个位来传递姿态确认信号!”控制系统的刘总师指着接口协议文件,语气带着不容置疑。
“刘总师,这个预留位是基于未来功能扩展的考虑。目前如果占用,可能会影响我们内部冗余表决器的同步机制。”林云深扶了扶眼镜,试图用技术逻辑解释。
“扩展是以后的事!现在的问题是确保第一次试飞成功!这个信号必须实时、可靠!”
另一边,遥测系统的王主任则对数据压缩算法提出了质疑:“你们这个实时数据流,冗余信息太多,会挤占我们宝贵的下行带宽。能不能在源头就进行筛选和压缩?”
刘思敏负责数据接口,她解释道:“王主任,这些看似冗余的数据,对于我们在地面判断计算机内部状态、进行故障诊断至关重要。压缩可以,但需要设计无损算法,而且会增加计算机的运算负担……”
陆知行作为计算机系统的负责人,如同一个沉稳的舵手,周旋于各个分系统之间。他既要坚持己方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又要理解对方的需求和约束,寻找那个最优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他常常需要调用林云深那深不见底的理论知识,来支撑某个设计选择;也需要依靠王铁柱和雷震宇的实践经验,来判断某个改动在工艺上的可行性和风险。
“刘总师,您看这样行不行?”陆知行在又一次关于时序同步的争论中提出折中方案,“状态字的第三位,我们可以定义为‘可配置位’,在发射前根据最终任务需求,由我们双方共同确认其功能。既满足您当前的急需,也保留我们未来的灵活性。”
“王主任,关于数据压缩,我们可以在保证关键健康参数无损的前提下,对部分辅助数据进行有损压缩。我们林工可以出一套压缩算法,您评估一下对你们遥测解译的影响。”
他的方案,往往能切中要害,既维护了核心利益,又体现了合作诚意,逐渐赢得了其他系统专家的尊重。
接口协议初步敲定后,真正的硬仗——地面闭环联调开始了。
箭载计算机与控制系统、惯性导航系统、执行机构模拟器、遥测发射机等设备通过密密麻麻的线缆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模拟真实火箭飞行状态的地面测试系统。
第一次全系统上电,气氛紧张得如同第一次振动测试。
“各系统报告状态!”
“控制系统就位!”
“惯导系统正常!”
“遥测系统开机!”
“箭载计算机……启动完成,自检通过!”
陆知行站在主控台前,深吸一口气:“开始模拟飞行程序,第一阶段,发射前检查。”
庞大的系统开始运行。指示灯如同繁星般闪烁,示波器屏幕上划过复杂的波形,记录仪的笔尖在纸带上沙沙作响。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如同血液,开始在这个人造的“躯体”内循环。
起初还算顺利,各个系统按照预设流程报告着“正常”。但当模拟程序进行到“一级发动机点火”这个关键节点时,异变陡生!
箭载计算机的显示屏幕突然出现大量乱码,同时,控制系统的报警灯刺眼地亮起!
“报错!箭载计算机输出异常指令!”
“姿态控制模拟器反馈,收到非期望的偏航信号!”
“紧急暂停!”陆知行立刻下令。
系统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报警灯还在固执地闪烁着红光。
“怎么回事?”控制系统的刘总师脸色难看地冲过来,“你们的计算机怎么回事?这要是真上天,箭就毁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陆知行和他的团队身上。质疑、不满、焦急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
王铁柱急得满头大汗,抓着工具就要去拆机箱:“肯定是哪儿接触不良了!”
“别动!”林云深突然出声阻止,他紧盯着刚才记录下的数据流和错误代码,大脑飞速运转,“不是硬件问题!是数据溢出!看这里——”他指着一段屏幕截图,“在模拟点火瞬间,惯导系统送来的加速度数据超过了我们运算单元临时变量的表示范围,导致了计算错误,进而输出了错误的控制指令!”
他迅速在草稿纸上进行了一番演算,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我们的运算单元字长有限,对极端数据的容错处理不够完善!”
问题根源找到了,出在软件逻辑和数据处理上,而非硬件可靠性。但这依然是指控计算机“不可靠”的铁证。
刘总师的脸色并未缓和:“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你们系统的问题!这种错误绝不能发生!”
陆知行没有辩解,他看向林云深,语气冷静:“云深,需要多久能修复?”
林云深抿了抿苍白的嘴唇,眼神坚定:“给我一个晚上!修改数据校验和溢出处理逻辑,重新编译固化程序!”
“好!”陆知行转身,对刘总师和其他专家说道,“各位,问题已经定位,是软件缺陷。我们连夜修复,明天早上,重新进行测试!如果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我陆知行承担全部责任!”
他的担当和果断,暂时平息了现场的骚动。
那一夜,掩体里的灯火再次亮至天明。林云深负责修改程序逻辑,陆知行和王铁柱等人配合进行模拟测试和验证。刘思敏准备好所有的记录工具。没有人抱怨,每个人都清楚,这是信任的背水一战。
第二天清晨,当其他系统的专家们再次来到掩体时,林云深将重新固化好程序的芯片递给了陆知行,他眼中布满血丝,但眼神清亮。
“陆工,修复完成,经过内部模拟测试,问题已解决。”
第二次全系统联调开始。
当模拟程序再次运行到“一级发动机点火”那个致命的节点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数据显示平稳跳动,控制指令准确输出,报警灯再也没有亮起。
模拟飞行程序,第一次完整地、顺畅地跑完了全程!
当“程序结束,模拟飞行成功”的字样出现在主控屏幕时,掩体里安静了一瞬,随即,不知道是谁先带头,响起了掌声。起初是稀稀落落,随即变得热烈起来。控制系统的刘总师走到陆知行面前,脸上的严肃化为了些许缓和:“陆工,问题解决得很及时。你们这个团队,应变能力不错。”
王铁柱咧开大嘴,得意地冲着赵庆民挤了挤眼。林云深悄悄松了口气,扶了扶眼镜,继续盯着数据屏幕,寻找任何可能存在的其他瑕疵。
系统联调的第一道重大关卡,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陆知行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后续还有更多的兼容性、稳定性、极端情况下的协同问题需要解决。但这一次的成功,无疑为各个分系统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打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这把“利剑”能否完美融入整个火箭系统,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