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
太极殿檐角垂落的铜铃叮咚作响。
萦绕殿内的龙涎香裹挟着沉香与琥珀的余韵,化作凝滞的暖雾。
沉沉压向青玉地砖。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朝服上的织金纹样在晨光中泛着微光。
安倍山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众人。
开口打破了殿内的寂静:“诸位卿家,昨日商议的陕北救灾事宜,进展如何?”
崔涣率先出列,躬身回道:“启禀摄政王,五万石粮草已安排妥当,由禁军押运,今日一早便从长安出发,五日内定能抵达延州。”
王维也跟着说道:“以工代赈的具体方案已拟定完毕。“
“共规划修建水渠十二条、官道三百余里,抽调的五十名干练官员也已整装待发,只待王爷批复便可启程。”
安倍山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好,救灾之事刻不容缓,你们务必盯紧进度,有任何问题随时禀报。”
待两人退下后,安倍山话锋一转。
语气中带着几分思索:“诸位,本王近日因陕北灾荒之事,心中一直盘算着一件事。”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工部官员身上:“本王听闻,在江东一带,农户们耕种时使用的曲辕犁已渐渐成熟,不仅省力,还能深耕土地,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不知此事是否属实?”
工部侍郎李诫连忙出列,躬身应道:“启禀王爷,确有此事!”
他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语速也快了几分:“这曲辕犁是江东农户在传统犁具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犁辕弯曲,能灵活调整深浅。“
“比以往的直辕犁省力三成不止,而且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都能使用。”
“去年江东大丰收,这曲辕犁可是立了大功!”
“不少农户都说,有了这犁,一家人能多耕种十亩地呢!”
安倍山听了,脸上露出笑容:“如此甚好!”
“既然曲辕犁有这般好处,为何不推广至全国各地?”
“若是能让天下农户都用上曲辕犁,农耕效率定会大大增加,将来就算再遇到灾荒,百姓们也能多存些粮食,抗灾能力也会强上不少!”
户部尚书崔涣闻言,却皱起了眉头,上前一步说道:“王爷,推广曲辕犁固然是好事,可臣有一事担忧。”
“江东多水田,而北方多旱地,曲辕犁在江东好用,到了北方未必适用。”
“而且各地的土壤、地形不同,犁具的规格或许需要调整,若是贸然推广,恐怕会适得其反。”
宰相陈希烈也附和道:“崔尚书说得对!”
“老臣早些年去过北方,那里的土地比江东坚硬不少,曲辕犁若是不改良,怕是难以深耕。”
“而且北方农户习惯了用直辕犁,突然换用曲辕犁,怕是一时难以适应。”
安倍山点了点头,认可了两人的顾虑:“你们说得有道理,推广之事确实不能操之过急。”
他转向李诫,语气郑重:“李侍郎,你立刻安排工部工匠,前往江东学习曲辕犁的制作工艺。“
“再派工匠前往北方各州,实地考察土壤、地形,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改良曲辕犁。”
“同时,挑选一些经验丰富的江东老农,让他们随工匠一同前往各地,教导农户使用曲辕犁,确保农户们能尽快上手。”
李诫躬身应道:“臣遵旨!臣今日便安排工匠启程,定不辜负王爷的期望!”
待李诫退下后,安倍山看着众大臣。
又抛出一个新的提议:“诸位,方才谈及曲辕犁的改良,本王突然想到,民间藏龙卧虎,定有不少能人异士。“
“他们或许能改良出更多有利于农耕、生产的器械,或是创造出其他利国利民的发明。”
“可如今,这些能人异士大多分散在各地,缺乏良好的创造条件,也没有交流学习的平台,许多好想法、好发明都被埋没了,实在可惜。”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愈发坚定:“所以本王想,在长安建立一所‘格物院’,专门召集天下的能人异士。”
“为他们提供场地、材料和资金支持,让他们能在格物院里悉心钻研,相互交流,创造出更多利国利民的发明。”
“格物院?”
宰相陈希烈皱起眉头,疑惑地问道:“王爷,这‘格物院’与寻常书院有何不同?难道也是教授经史子集吗?”
安倍山摇了摇头,耐心解释道:“非也。这格物院不教经史,只钻研‘格物之学’,也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创造实用的器械。”
“比如,如何改良织布机,提高织布效率;如何改进冶铁工艺,打造更锋利的兵器;如何制造能预测天气的仪器,帮助农户规避天灾……”
“只要是能造福百姓、强盛国家的发明创造,格物院都支持!”
王维眼前一亮,上前一步说道:“王爷此计甚妙!”
“当年鲁班发明锯子、墨子制造木鸢,都是为了方便百姓、增强国力。”
“如今建立格物院,既能让民间的能人异士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又能为大唐创造更多实用的器械,实乃长远之计!”
令狐潮也附和道:“王爷英明!“
“若是格物院能发明出更先进的冶铁设备,兵工厂的生产效率定能大大提高,新式战船也能更快建造完成!”
陈希烈却仍有顾虑,迟疑地说道:“王爷,建立格物院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且这些‘格物之学’多是旁门左道。”
“若是投入过多资源,怕是会影响经史之学的传承,惹来士族不满啊。”
安倍山闻言,脸色微微一沉:“陈宰相,本王之前就说过,大唐要强盛,不能只靠经史之学!”
“当年汉武帝若不是重视天文、历法,怎会有《太初历》的诞生?”
“唐太宗若不是重视工匠,怎会有长安城的宏伟建筑?”
“如今大唐面临内忧外患,更需要这些实用的发明创造来增强国力,守护百姓!”
“至于士族的不满,本王自会处理,绝不会因为他们的反对,就放弃对大唐有利的事情!”
陈希烈被安倍山的气势震慑,连忙躬身告罪:“臣知错,王爷英明!”
安倍山缓和了语气,继续说道:“格物院的资金,一部分从国库拨付,另一部分可从江南兵工厂、长安纺织厂的收益中抽取。”
“场地方面,可将长安城外闲置的旧作坊改造一番,既能节省开支,又能尽快投入使用。”
“李侍郎,你负责格物院的筹备工作,挑选可靠的工匠和官员,制定格物院的章程,务必在一个月内完成筹备,正式招募天下能人异士!”
李诫躬身领命,眼中满是激动:“臣遵旨!臣定全力以赴,将格物院办好,为大唐招揽更多人才!”
众大臣见安倍山决策果断,考虑周全,也纷纷表示支持。
殿内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大臣们开始讨论格物院的具体运作,有人提议邀请江南的洛林升老前辈担任格物院的顾问。
有人建议在各地张贴告示,吸引能人异士前来报名。
安倍山看着众人积极建言献策的模样,心中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