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一过,那股子名为“饥饿”的气息,就如同开春后料峭的寒风,愈发刺骨起来。
地里的麦苗,因为缺水,长得像一片病恹恹的黄毛。
村里家家户户的粮缸,都见了底。
队里的口粮越来越少,野菜和橡子粉,渐渐成了饭桌上的主角。
人们的脸上,笑容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化不开的愁苦和对未来的惶恐。
……
林卫家在县城里,同样能感受到这股逼人的寒意。
居民的粮食定量又降了,食堂里的饭菜,也变得愈发清汤寡水。
以前还能偶尔见到的肉星,现在彻底绝了迹。
每当看到这些,林卫家心里就沉甸甸的。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已经来了。
这个周末,林卫家回家,没有再带任何惹眼的物资。
他只是像往常一样,背着个半旧的帆布挎包,骑着车,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柳树屯。
晚上,等家里人都睡下了,他又一次,和父亲林建国,大哥林卫东,二哥林卫疆,一起出了门。
还是那个老地方,村外的乱石岗。
这一次,林卫家从空间里,拿出了整整三千斤红薯。
父子四人,加上闻讯赶来的三叔林建军和堂兄林卫军,六个男人,推着三辆板车,在寂静的深夜里,上演了一场无声的“蚂蚁搬家”。
等到天亮前,三千斤救命粮,被悄无声息地,全部运进了老宅那坚固的地窖里。
有了这批新的补给,林卫家的心里,才算是有了一点底。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林建国就起了床。
他没有去别处,而是亲自从老宅的地窖里,装了两百斤红薯,用一个不起眼的旧麻袋装着。
然后,他扛起麻袋,借着晨曦前的最后一丝黑暗,悄悄地来到了村子另一头,大姑林建兰家的后院。
他没有敲门,只是把麻袋,轻轻地放在了后院的柴火堆旁,又在上面盖了几把干草。
然后,他捡起一根小树枝,在后门的门板上,极有节奏地,刮了三下,便转身迅速消失在了晨雾中。
这是林家兄妹之间,早就约定好的暗号。
做完这一切,林建国才回了家,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林家大房的院子里,王秀英也早早地起来了。
她正在厨房里,为林卫家准备回城要带的东西。
“卫家,你这次回县城,得先去一趟红旗公社,看看你妹妹。”
王秀英一边把几个窝窝头用布包好,一边叮嘱道。
“知道了,娘。”
“你四姑家日子也紧巴,卫红在那儿,总不能白吃白喝。”
王秀英又拿出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小麻袋。
“这里头,是五十斤红薯干和二十斤玉米面。你以探望妹妹的名义,给她送过去。
就说是你这个当哥的,心疼妹妹,托了县里的关系,高价换的‘处理粮’,让你四姑千万别声张。”
“哎,我记下了。”
林卫家看着母亲这一番行云流水的安排,心里暗暗佩服。
这种在灾年里接济亲戚的“技术活”,母亲显然比自己更在行。
吃过早饭,林卫家骑着那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把麻袋放进了空间,绕道去了红旗公社。
等到了四姑家门口,看了看四处没有人,林卫家把麻袋取了出来,又在袋子里面加了两百斤红薯。
在四姑家,他见到了明显清瘦了一些,但精神头还不错的妹妹林卫红。
“哥!”看到林卫家,林卫红又惊又喜。
“瘦了。”林卫家摸了摸她的头,心里一阵心疼。
他把粮食卸下来,又把母亲准备的煮鸡蛋塞到妹妹手里。
“四姑,卫红在这儿,给您添大麻烦了。”
“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
四姑林建慧看着那满满一口袋精粮,眼圈都红了。
“卫红在这儿,懂事得很,啥活儿都抢着干。
就是……就是姑姑没本事,让她跟着我们一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四姑,您别这么说。”
林卫家的语气,不容置疑。
“这粮食,您别声张,就跟家里人说是您托了供销社的关系,从外面换回来的。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熬过这个年景。”
他看着妹妹林卫红,温和地说道:
“卫红,你也记着。安心在这儿念书,什么都别想。家里有哥在,天,塌不下来。”
林建慧看着眼前这个沉稳冷静的大侄子,再看看那满满一口袋救命的粮食,哽咽着点了点头:
“好……好……四姑记下了。”
从红旗公社出来,林卫家才骑着车,赶回了县城。
此时,天色已经擦黑了。
他没有直接回宿舍,而是调转车头,来到了姑奶奶。他知道,姑奶奶家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敲开门,还是表婶刘玉梅。
看到林卫家,她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热情。
“卫家,你咋这个点儿来了?快进来,吃饭了没?”
“表婶,我吃过了。”林卫家走进屋,姑奶奶林大秀和表叔赵志刚都在。
“姑奶奶,表叔。”
“卫家来了。”林大秀放下手里的针线活,打量了他一眼,
“看你这风尘仆仆的,刚从乡下回来?”
“是,姑奶奶。”
林卫家也不绕弯子,直接把家里现在面临的困境,以及爷爷主持召开家族会议,决定全家生产自救的事情,捡着能说的,都跟姑奶奶说了一遍。
当然,关于秘密地窖和几千斤红薯的事,他一字未提。
“……所以,现在家里虽然难,但人心是齐的,都在想办法,应该能挺过去。”
林卫家最后说道。
姑奶奶林大秀静静地听着,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好,好啊。”她长长地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欣慰。
“你爷爷这步棋,走得对!越是这种时候,越得把人心拢住了!”
她看着林卫家,眼神里多了一丝心疼:
“家里都这样了,你……你还往我这儿跑什么。”
“姑奶奶,正因为家里难,我才更得来。”
林卫家把他一直放在脚边的麻袋,提了起来,解开扎口。
“姑奶奶,这是……我从乡下给您和我表叔背来的。”
林卫家的声音很诚恳,“我知道您家也缺粮。这些红薯干,是我托了乡下的关系,从一个老乡手里,用工业券换的。
您和表叔、学文,掺着口粮吃,能多撑些日子。”
看着那满满一口袋红薯干,赵志刚和刘玉梅的眼睛都直了。
姑奶奶林大秀却是心里一动。她知道,自己这个大侄孙有神秘的“路子”。
“你这孩子……”林大秀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她没说收,也没说不收,而是站起身,走进里屋。
不一会儿,她拿着一张小纸条走了出来,递给林卫家。
“拿着。这是我让你表叔托人打听到的,机械厂那边的门道。你看看吧。”
林卫家接过纸条,展开一看,上面是姑奶奶那熟悉的、娟秀而有力的字迹。
上面,没有一句废话,只写着几个名字和信息:
“机械厂,刘国栋,后勤副厂长,家有三子,爱人无工作,好杯中之物。”
“食堂采购员,张胜,与刘国栋乃连襟,嗜烟。”
看着纸条上的这些名字,林卫家的嘴角,缓缓地,浮现出了一丝笑容。
“姑奶奶,有了这个,我心里就有底了。”林卫家郑重地把纸条收好。
“卫家,”林大秀看着他,眼神无比认真。
“记住,你现在是咱们老林家在外面撑门面的人,是你那几个弟弟妹妹的指望。你自己,千万不能倒下。
这粮食,我收下了。但是,你得答应我,以后不管多难,你自己的口粮,绝不能断!”
“知道了,姑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