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的苗圃仓库飘着细碎木屑,陆昭衍蹲在码放整齐的基质袋前,指尖搓开袋口的褐色颗粒 —— 松针碎、板栗壳与腐熟羊粪混合的轻基质泛着温润光泽,捏起来疏松透气,松开手便簌簌散落。“这是林业剩余物做的新基质,” 苗圃技术员递来检测报告,“板栗壳经脱毒处理,单宁去除率达 68%,比普通泥炭保水性高 30%。”
他拎起两袋基质往车上搬,白大褂口袋里的松针书签蹭过袋面,想起昨夜苏晚在跨山计划上圈出的问题:“山里红壤保肥性差,普通基质怕撑不到春播。” 后备箱里还躺着定制的菌根菌剂,玻璃瓶上贴着 “板栗专用” 标签 —— 教授特意叮嘱,板栗幼根接种菌根后,根系生长量能显着提升。
实验室的晨光里,苏晚正用铜制分选筛分拣芽苗。经过救芽的板栗种子已长出半寸芽尖,嫩黄的芽鞘裹着淡绿子叶,只是根系发育参差不齐。“昭衍,你看这批芽苗,” 她指着托盘里的样本,“用旧基质的根须细弱,新基质的根系却很健壮。” 培养箱上的木牌又多了块 “基质对比”,与 “播春”“护芽”“寒夜护芽” 排成整齐的一列。
双马尾踩着带松针挂饰的帆布鞋冲进来,怀里抱着卷 “基质漫画手册”:“苏姐姐!我把轻基质的秘密画出来啦!” 第一格画着堆成山的板栗壳(标着 “林业剩余物”),第二格画粉碎机器(注着 “脱毒灭菌”),第三格画基质配比(贴了泥炭、珍珠岩、羊粪的小图标),第四格画菌根接种(画着显微镜下的菌丝)。“教授说菌根是‘植物小助手’,能帮种子长根!” 她把手册摊在操作台上,每页都嵌着晒干的基质颗粒当装饰。
沉默女孩的皮质样本盒里,多了四管标注清晰的基质样本:星洲旧基质、星洲新基质、山区红壤、红壤 + 新基质混合土。她正用游标卡尺测量芽长,对折式发芽日记的左栏写满数据:“星洲新基质芽长 2.3cm,根须 8 条;山区红壤芽长 1.5cm,根须 3 条。” 听见脚步声,她举起日记:“陆老师,新基质和山里的土好像‘不搭’,混合后芽苗长得变慢了。”
远程屏幕突然亮起,山里的小丫头举着结块的基质哭丧着脸:“沉默姐姐!新基质撒进红壤后结块了,芽尖都蔫了!” 镜头里,控根穴盘里的混合土硬得像小土块,几株芽苗的子叶耷拉着,孩子们正用小铲子费力地翻土。教授蹲在一旁叹气:“红壤黏重,新基质太疏松,浇水后就分层了。”
林溪立刻调出土壤适配手册,指尖划过平板上的配比曲线:“得加缓释黏合剂!” 她点开大兴安岭轻基质技术资料,“用腐熟的松针粉做介质,能让两种土壤形成稳定团粒结构。” 顾言已扛起摄像机对准苏晚,镜头里她正用烧杯调配混合比例:“泥炭:珍珠岩:腐熟羊粪 = 5:3:2,再加 10% 松针粉,试试这个配方。”
陆昭衍拆开菌根菌剂的包装,玻璃瓶里的白色粉末泛着微光:“同步接种菌根,” 他用滴管取了点菌剂溶于水,“板栗是深根系植物,有菌根帮忙,就算土壤适配性差,根系也能扎稳。” 苏晚突然从帆布包掏出个陶瓷小罐:“我提前烤了松针炭,磨成粉混在黏合剂里,既能调节酸碱度,又能保水。” 罐口系着的红绳,还是上次补棚膜时剩下的。
实验室里立刻展开 “基质适配实验”。陆昭衍负责调配混合基质,松针粉簌簌落入烧杯,与新基质、红壤样本搅拌成湿润的团块,松手不散却能捏碎;苏晚戴着无菌手套接种菌根,用牙签蘸取菌剂涂抹在芽苗根系,动作轻得像呵护易碎的玻璃;孩子们围在操作台旁,双马尾用漫画记录步骤,沉默女孩则在日记上绘制配比表格,最小的男孩举着喷水壶,随时准备给基质补水。
“陆老师,这样算成功吗?” 沉默女孩举起手中的混合土,团粒结构清晰可见,孔隙里还留着松针粉的细小纤维。陆昭衍点点头,将样本装进检测盒:“用环刀法测孔隙度,达到 45% 就是最佳状态,适合板栗根系呼吸。” 他瞥见女孩日记的空白处,画着两个牵手的小人,脚下是交织的根系,旁边写着 “跨山基质桥”。
顾言的摄像机追着菌根接种的特写,林溪在旁轻声解说:“菌根能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尤其是磷元素,对芽苗生长至关重要。” 她突然指着镜头里的细节:“你看这株接种后的芽苗,根须已经开始发白,活力明显提升。” 顾言趁机按下快门,画面里苏晚的指尖与芽苗根系重叠,晨光透过玻璃窗,在基质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正午的阳光暖了些,远程屏幕传来好消息:山里的孩子们按新配方调配基质,松针粉混进去后果真不再结块。“沉默姐姐!混合土能捏成小球啦!” 小丫头举着刚调好的基质凑近镜头,背景里的孩子们正给芽苗接种菌根,虽然动作笨拙,却个个神情专注。“教授说菌根像‘小吸管’,能帮种子喝到养分!” 屏幕里传来阵阵欢呼,风穿过松树林,带着泥土的清香。
双马尾的漫画手册又添了新画:第五格画混合基质(标着 “松针粉是关键”),第六格画菌根接种(贴了菌丝贴纸),第七格画跨山同步实验(两个小人比耶)。“苏姐姐!我把手册拍成小视频,山里的伙伴一看就懂!” 她跑起来时,书包上的松针挂饰与漫画手册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孩子们围在长桌旁吃午饭,保温盒里装着松针蒸的馒头,就着腌萝卜干吃得香甜。最小的男孩把馒头掰成小块,埋进实验用的基质里:“给种子也‘吃’点,长得更快。” 沉默女孩笑着摇头,却悄悄把自己的馒头捏成碎屑,撒在山区寄来的红壤样本上:“等立春播种,让山里的种子也尝尝星洲的味道。” 她的发芽日记里,夹进了片刚摘的新鲜松针,与山里伙伴寄来的那片并排躺着。
下午的培养室里,新调配的基质已装进补苗穴盘,接种菌根的芽苗整整齐齐地立在其中,子叶舒展,芽尖透着健康的嫩绿色。陆昭衍用检测仪测量基质湿度,屏幕显示 65%:“这个湿度刚好,既能保水又不会烂根。” 他在温度记录表上签字,旁边贴了张菌根的显微照片,“这是‘共生纪念’,等芽苗长大,就能看到菌根与根系共生的样子。”
林溪正在整理基质技术资料,顾言凑过来帮她装订:“纪录片就叫《跨山育苗记》吧,从选种到基质革新,刚好能剪成上下两集。” 他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巧的玻璃瓶,里面装着混合基质样本:“给你留作纪念,等这些种子长成大树,我们再来看看。” 林溪接过瓶子,发现标签上写着 “2024 年数九寒天,与君共护苗”,字迹歪扭却温暖。
远程连线的最后,教授举起一株接种菌根的芽苗:“你们看,根系已经长出白色绒毛,这就是菌根开始工作的迹象。” 他身后的育苗棚里,补好的棚膜上画满了太阳和菌丝的图案,沉默女孩和双马尾的名字旁,又多了 “菌根小卫士” 的标注。“立春播种时,我们把这些芽苗移栽到地里,年底就能看到小苗啦!” 教授的声音带着期待,屏幕里的孩子们用力点头。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给穴盘贴好标签,每个标签上都写着种子的编号和接种日期。沉默女孩的标签上,画着两颗相连的太阳,一颗代表星洲,一颗代表山区;双马尾的标签上,贴着漫画手册的小插图,写着 “菌根加油”。陆昭衍和苏晚并肩站在穴盘前,看着芽苗在暮色里轻轻晃动,松针香混着基质的腐殖味,成了寒日里最安心的气息。
“你看,” 苏晚指着最壮的那株芽苗,“根须都穿出穴盘了,菌根果然有用。” 陆昭衍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基质的温度:“就像我们和山里的伙伴,看似遥远,却因为这些种子紧紧连在一起。”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木牌,刻着 “菌根共生”,挂在培养箱最显眼的位置,与之前的四块木牌组成完整的育苗记忆。
回城的大巴上,孩子们抱着装着基质样本的小瓶子睡着了。沉默女孩靠在车窗上,发芽日记压在胸口,里面夹着的两张松针,被银线缝成了心形;双马尾的帆布鞋上沾了点褐色基质,却宝贝得不肯擦,说这是 “基质勋章”。顾言和林溪坐在后排,小声讨论着纪录片的旁白,摄像机里存满了今天的温暖:基质调配时的专注、菌根接种的细心、跨山成功的欢呼,每一帧都闪着希望的光。
银杏巷的书店亮起暖灯时,苏晚把新的基质配方贴在跨山育苗计划上,旁边是沉默女孩画的根系生长图。陆昭衍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明天把菌根菌剂寄给山里,再附份接种指南,确保万无一失。” 苏晚回头时,看见他白大褂口袋里露出的松针书签,与她手册上的那片一模一样。
窗外的北风渐渐柔和,培养箱里的芽苗正借着菌根的力量悄悄生长。那些混着松针粉的基质、沾着菌丝的根系、写满数据的日记,都在寒夜里积蓄力量,等着立春那天,在跨山的土地上,长出相连的绿意。就像苏晚在计划扉页写的:“轻基质传讯,菌根伴芽生。待续,共生催新绿,立春共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