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在文昌殿内观察着文运长河的变化,那些代表酒桌责任的光影逐渐明亮健康,令他略感欣慰。正当他准备离开时,文运长河突然掀起一阵不寻常的涟漪。
“帝君,请留步。”书灵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文运示警,又有新的因果需要明察。”
陈远转身,只见文运长河中浮现出一幅与酒桌截然不同的景象——那是险峻的江岸、湍急的河流和一群正在拍照的游客。
“这是...”陈远凝神细看。
画面中,一群干部模样的人正在雅鲁藏布江岸边考察。其中一人为了取景,不断后退,离江岸边缘越来越近。同伴们有的在专注听讲解,有的在互相拍照,竟无人注意到潜在的危险。
“咔嚓——”
脚下碎石滚落,那人一个踉跄,在众人惊恐的注视中坠入汹涌的江水中。
“救命啊!有人落水了!”
惊呼声中,画面戛然而止。
陈远心头一紧:“这是何时发生的事?”
书灵沉重地回答:“十多年前的旧事,但其警示至今未消。帝君请看——”
那些原本围绕着落水者的生命之光,在坠江的瞬间断裂成无数碎片,而同行者的生命之光则延伸出灰色的因果线,与悲剧紧紧相连。
“为何今日重现此景?”陈远不解。
书灵解释道:“因为类似的悲剧仍在发生。就在昨日,又有一位游客在岷江边为拍照而遇险,幸得旁人及时拉住。”
陈远细看那些因果线,发现了与酒桌悲剧相似的规律:
那些专注自身、忽视同伴安危的,生命之光中缠绕着灰黑色的麻痹;
那些意识到危险却未及时制止的,散发着暗红色的懊悔;
而那些始终保持警觉、及时提醒同伴的,则拥有明亮的守护之光。
“一次考察,一次旅游,同行者之间也存在着无形的责任纽带啊。”陈远感慨道。
书灵点头:“正如酒桌之上的责任,出行在外的责任同样重要。特别是组织者、领队,肩负着更大的安全保障义务。”
陈远想起了自己组织过的各类考察活动,不禁后背发凉:“是啊,我们带着队伍出去,只想着完成任务、拍好照片,却常常忽略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这时,文运长河中浮现出那个坠江干部家庭的后续:
妻子的生命之光在接到噩耗的瞬间黯淡了大半;
年幼的女儿的光影中,父爱永远缺席;
年迈的父母的光影,始终笼罩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
“一次疏忽,毁了一个家庭。”陈远声音低沉,“这与酒桌之殇何其相似。”
书灵引导陈远看向另一组画面:
在一个考察团队中,领队每次都会强调“安全第一”,指定专人负责安全提醒;
在江边拍照时,总有同事相互照应,提醒注意脚下;
遇到危险区域,立即设立警戒线,互相监督。
这些团队散发着明亮的守护之光,悲剧的阴影无法靠近。
“责任在心,悲剧可免。”书灵总结道。
第二天上班,陈远立即召集办公室人员开会。
“我们在组织考察、调研活动时,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陈远严肃地说,“特别是到江边、山顶等危险区域,一定要有专门的安全员,随时提醒大家。”
小王若有所思:“确实,我们以前太注重形式和效果,忽略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我建议制定一个《外出考察安全守则》,”陈远说,“包括危险区域拍照的注意事项、相互提醒的义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周末,陈远带着家人到郊区的河边公园游玩。看到不少游客在河边危险区域拍照,他都会善意提醒:“注意安全,离岸边远一些。”
有的游客不以为然,但更多游客在提醒后恍然大悟,连忙道谢并退到安全区域。
林薇看着丈夫,欣慰地说:“你现在真是把‘责任’二字刻在心里了。”
陈远握紧妻子的手:“因为我知道,一次疏忽可能造成永远的遗憾。”
当晚,陈远在日记上续写道:
“见江畔之殇,思责任之广。酒桌之上,责任在杯盏之间;旅途之中,责任在步履之下。组织者领队,肩担众人安危;同行者同伴,心系彼此安全。《民法典》之精神,不仅在酒桌,更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愿世人出行时,眼观美景,心系安全;欢聚时,情谊相融,责任相伴。如此,方是真快乐,真安全。”
入睡后,陈远欣慰地看到,文运长河中那些旅行考察的光影,灰黑色的麻痹正在消退,明亮的守护之光不断增强。雅鲁藏布江边的悲剧光影也化作一颗新的警示星辰,与酒桌之殇的星辰交相辉映,共同提醒世人:责任无界,无论是在酒桌之上,还是在旅途之中。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