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事件的余波在广州城上空久久不散。表面上的大规模抓捕浪潮暂告一段落,但暗地里的清查、甄别、监控却更加严密、无孔不入。蒋介石主导的“整理党务案”紧锣密鼓地推进,旨在从组织上彻底清除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力量。一份份被认为“立场可疑”、“有通共嫌疑”的人员名单,在特务机关和部分嫡系军官手中秘密传递、核实,酝酿着新一轮的、更具针对性的清洗。
楚云飞凭借其在黄埔和第一军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事件期间“沉着稳重”的表现,虽未进入最核心的决策圈,但仍能接触到部分经过筛选的情报和内部通报。这使他得以在风暴眼中,保持着一份相对清晰的视野。
这天下午,黄埔军校校本部召开高级军官会议,通报“整理党务”进展及下一步“肃清残余”的部署。会议气氛凝重,主持者是一名新近得势、以手段狠辣着称的右派特务头子。在展示一份“需重点审查人员”的初步名单时,楚云飞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
那份名单上,有几个名字像针一样刺入了他的眼中。其中一人,是潜伏在国民党广州市党部内部的一名地下工作负责人,化名“老何”,真实身份极为重要,掌握着多条关键情报线和秘密联络点。另一人,是黄埔四期的一名学员骨干,思想活跃,组织能力强,是校内进步力量的重要联络人。还有几位,是在省港大罢工中表现突出的工人领袖,虽非党员,但影响力巨大,是工人阶级的中坚。
这份名单显然还处于初步核查阶段,信息不全,标注着“待核”、“嫌疑”等字样。但楚云飞深知,一旦这些名字被正式列入清洗名单,交由那些如狼似虎的特务去“核实”,等待他们的将是迅速逮捕、秘密处决或长期监禁,他们背后的组织和网络也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会议在压抑的气氛中结束。楚云飞面色如常地与同僚寒暄告别,心中却已掀起惊涛骇浪。他必须阻止这份名单被坐实。直接警告名单上的人?风险太大,极易暴露自己,且对方未必能及时、安全地转移。向上反驳?无异于自投罗网。唯一的办法,是在名单上报和核查的关键环节,进行极其隐秘的干预。
机会很快出现。负责初步整理这份名单的机要参谋,是原军校参谋处的一位熟人,业务能力平平,但为人谨慎,对楚云飞这位“战术专家”颇为敬佩。会后,楚云飞以探讨某个战术细节为名,很自然地将这位参谋请到了自己的教研室。
闲聊片刻,楚云飞看似不经意地将话题引到当前的“肃清”工作上,感叹道:“……如今是非常时期,宁枉勿纵固然是上峰之意,但若情报有误,冤枉了同志,岂不寒了人心,也浪费了精力?尤其是一些身处要害部门的人员,若查无实据便轻易动之,恐影响正常工作运转。”
那参谋深以为然,附和道:“楚教官说的是。这份名单也只是初步线索,很多信息模糊,需要仔细甄别,卑职也觉棘手。”
楚云飞顺势拿起那份名单的副本(会议分发,要求阅后销毁),目光扫过那几个关键名字,眉头微蹙,用专家般的口吻点评道:“比如这个市党部的‘老何’,我印象中此人办事还算稳妥,若仅因与某些左派人士有过工作接触便被怀疑,证据似嫌不足。还有这个四期学员,学业优秀,只是平时言论激烈些,年轻人难免气盛,若因此断送前程,未免可惜。至于这几位工界代表,罢工期间出力甚多,若处理不当,恐激起工潮,影响北伐后方稳定……”
他点到即止,并未直接为这些人辩护,而是从“证据可靠性”、“工作影响”、“大局稳定”等看似客观中立的角度提出“疑虑”。最后,他看似好意地提醒:“老弟,整理此类名单责任重大,稍有差池,你我皆担待不起。依我之见,对这类线索模糊、影响较大的人员,不妨标注‘存疑,需补充过硬证据’,暂缓上报,待情况更明朗些再定。如此,既尽责,又稳妥。”
那参谋本就觉得这份名单烫手,听楚云飞这番“老成谋国”之言,觉得甚有道理,既能显示自己工作认真,又可规避风险,连忙点头:“多谢楚教官指点!卑职明白,定会仔细复核,谨慎处理!”
楚云飞微微一笑,不再多言。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起了作用。在这种敏感时期,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最怕担责任,一点“疑虑”就足以让他们采取最保守的策略。只要初步名单上被打上“存疑”的标记,上报流程就会被拖延,核查也会流于形式。这为名单上的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几天后,楚云飞通过隐秘渠道,向相关方面发出了极其简短的预警,只有几个名字和“名单已见,暂缓,速离”的暗语。他没有提及任何细节,也无法保证信息能否送达。他所能做的,仅限于此。
又过了数日,校本部通报“整理党务”阶段性成果,那份最终上报的清洗名单上,楚云飞关注的那几个关键名字,果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无关紧要或证据相对“确凿”的边缘人物。一场可能发生的、对地下组织和进步力量的精准打击,在无形中被化解于萌芽。
楚云飞收到通报时,面色平静地在文件上签了字,心中却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