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晋西北的山风带着黄土的燥热,卷过358团司令部所在的院落。楚云飞正与方立功、赵铁柱等人研判八路军115师进驻晋东北后的防区态势图,情报参谋送来了一份刚译出的密电。电文是关于115师团级以上主官的初步调查简报。
楚云飞的目光扫过那些陌生的名字,直到“李云龙”三个字跃入眼帘。他的手指在电文纸上轻轻一顿,茶水在杯中晃出细微的涟漪。
“李云龙……”他低声念出这个名字,声音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方立功敏锐地察觉到异样:“团长,此人有什么问题?”
楚云飞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十一年前那个珠江畔闷热的黄昏。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广州黄埔军校。
码头上军旗猎猎,北伐誓师的喧嚣震耳欲聋。楚云飞一身笔挺的将校呢军服,即将率领先锋团北上。在喧嚣的间隙,他特意找到了那个在器械场对着沙袋猛刺的黝黑青年——李云龙。
“云龙!”他喊了一声。
李云龙回头,见是楚云飞,咧嘴笑道:“老楚!哦不,楚指挥官!恭喜高升!带上俺老李呗?给你当个排长就行!”
楚云飞没有笑,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递过去。里面是一本批注详细的《步兵操典详解》和一支新钢笔。
“给你的。认不多就学!打仗要靠脑子。”他的语气严厉,眼神却深沉,“我明天就走了。记住我几句话:第一,活下去!第二,多看多学少说!第三,把本事练好!”
李云龙收起嬉笑,郑重地点头:“老楚你放心!俺句句记在心里!保证给你活着,学好本事!等你北伐成功,俺再去给你当先锋!”
楚云飞重重拍拍他的肩膀,转身大步离去。夕阳将他的背影拉得很长。
李云龙望着那背影,突然低声吼道:“老楚!你也给老子活着回来!”
楚云飞从回忆中抽离,指尖轻轻敲击着电文上“李云龙”的名字,嘴角泛起一丝复杂的笑意。
“何止认识……”他轻声道,目光锐利如昔,“这小子,是我在黄埔带过的最野、最难管、也最有天分的兵。”
方立功和赵铁柱都愣住了。他们从未听团长提起过这段往事。
“当年我北上时,他还是个认不得几个大字的愣头青,就知道抱着刺刀猛冲。”楚云飞语气带着几分感慨,“临走我塞给他一本操典,一支钢笔,逼他学文化。没想到……这小子不仅活下来了,还真闯出了名堂。”
他站起身,走到晋北地图前,目光落在115师的防区上。
“作战勇猛,风格独特……”楚云飞重复着情报上的评价,冷笑一声,“说得太客气了。这小子是天生的战将,也是天生的闯祸精!不按常理出牌,敢打硬仗,更敢打险仗。穷得叮当响,抢鬼子的装备却比谁都狠。”
他转身下令:“情报队重点盯住这个新一团。我要知道李云龙的一切——他的驻地、装备、打法习惯,甚至他平时喝什么酒、骂什么娘!”
“团长,”方立功谨慎地问,“既然有这层渊源,是否尝试接触?”
楚云飞沉吟片刻:“暂时不必。李云龙此人,重情义,但更认死理。如今各为其主,贸然相认反而尴尬。但要记住,若将来在战场上相遇,此人将是我们最难缠的对手……也可能,是最可靠的友军。”
他望着地图上犬牙交错的防区界线,仿佛已经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山那边摩拳擦掌。
“通知各部,”楚云飞语气转厉,“加强边境侦察,训练增加反游击课目。咱们这位‘老熟人’,用不了多久就会闹出大动静。别到时候被老部下摸了营,那我楚云飞的脸可就没处搁了!”
方立功等人相视一笑,他们从团长语气中听出了难得的战意和隐约的期待。
楚云飞最后看了一眼电文,将那页纸轻轻放在桌上。十一年光阴流转,北伐的硝烟尚未散尽,抗日的烽火又已燃起。当年珠江畔的教官与学生,如今即将在山西的黄土高坡上重逢。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师生,而是隔山相望的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