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惊叹的是,决战前夜,刘伯温夜观天象,断言明日东北风起,可火攻~
果然第二天,风向大变,朱元璋依计发动火攻…陈军战船陷入一片火海…
鄱阳湖之战持续了36天,最终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告终~
陈友谅在突围时中箭身亡,其势力土崩瓦解。
这场决战的胜利,为朱元璋统一江南,进而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伯温在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堪称“居功至伟”~
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后,朱元璋基本统一了江南~
1367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北伐元朝~
刘伯温则留在应天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筹备建国事~
他参与制定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使朱元璋在实力相对较弱时,避免过早暴露野心,得以积蓄力量,稳步发展~
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刘伯温的角色从军事谋士转变为治国能臣,他主持制定大明律,确立重典治乱世的原则,以严明的律法整顿社会秩序~
参与设计应天城的布局,将皇宫中轴线与北极星对齐,暗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彰显皇家威严~
提出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促进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然而,随着天下平定,权力斗争的暗流逐渐涌动,刘伯温性格刚正,嫉恶如仇~
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他严格执法,不避权贵~
当时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因贪污腐败,扰乱法纪,被刘伯温逮捕。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跟随朱元璋多年,在朝中势力庞大,位高权重。
他亲自向刘伯温求情,希望能网开一面,但刘伯温不为所动,坚持依法将李彬处死~
此事让李善长对刘伯温怀恨在心,两人的矛盾日益加深,此后李善长及其党羽不断在朱元璋面前诋毁刘伯温~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对他产生猜忌~
到后来大封功臣时,刘伯温仅被封为“诚意伯”,年俸只有240石,与李善长等相比,赏赐极为微薄~
洪武三年,朱元璋便殿吃烧饼,用碗将烧饼盖住,找刘伯温入宫,君臣之间展开了一段神秘对话,被后世称为?《烧饼歌》~
朱元璋问:天下后世如何?
刘伯温回答:茫茫天数,何必问之?
在朱元璋的坚持下,刘伯温开始预言未来,“除非燕子飞入京”,暗示朱棣将发动靖难之役~
“阉人任用保社稷”,暗指明朝后期宦官专权~
“八千女鬼乱朝纲”,八千女鬼合为“魏”字,被认为是预言为魏忠贤乱政…
这段对话的真实性存在争议~
正史中并未记载,但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人认为是后人附会,也有人坚信刘伯温却有未卜先知之能~
无论真相如何~?《烧饼歌》让刘伯温神算的形象达到了顶峰~
随着李善长逐渐失宠,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丞相人选。
朱元璋首先提到杨宪,刘伯温与杨显私交不错,但他仍客观评价杨宪有做宰相的才能,但没有做宰相的度量~
那些担任宰相的人应该内心保持公正,像水一样平静,以毅力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的私心杂念~
杨宪却不是这样。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回答汪广杨心胸狭隘,浅薄,恐怕比杨宪还要严重。
当朱元璋提到胡惟庸时,刘伯温连连摇头:胡惟庸就像一匹烈马,恐怕会拉翻车子~
最后朱元璋说,我的宰相人选确实没有谁能超过先生~
刘伯温赶紧推辞说,我过于痛恨邪恶,又忍受不了繁杂的事物,担任宰相恐怕会辜负皇上的恩情,天下怎么会担心没有人才呢?
只要圣明的君主尽心去寻求就可以了~
这一番对话展现了刘伯温的政治与远见,可惜朱元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先后任命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最终都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而刘伯温也因直言得罪了胡惟庸等人~
洪武4年,刘伯温深知伴君如伴虎,主动辞官归隐~
回到青田后,他闭门谢客,每日饮酒下棋,绝口不谈国事,即便如此,仍未能摆脱政治迫害。
洪武8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
刘伯温向朱元璋上奏“惟庸挟医视,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当年4月,刘伯温在青田老家病逝,终年65岁。
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认为是胡惟庸下毒,也有人猜测背后有朱元璋的默许,真相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刘伯温去世后,朱元璋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明末学者宋濂评价:子房之策,不见辞章,武侯之学,仅受将略、公兼而有之~
将他与张良,诸葛亮相提并论。
在民间,刘伯温更是被神化了,成为前知500年,后知500年的传奇人物。
小说戏曲中,他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
百姓口口相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同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他的故事跨越600年时光,至今仍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成为智慧与传奇的象征。”
视频结束
七玥:“啊,厉害啊!真的能和诸葛亮齐名吗?”
??ヽ(°▽°)ノ?
让我看看历史评论~
“刘伯温”,即明朝开国军师?指刘基(字伯温),他是元末明初着名的谋士,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重要功劳~
历史上对刘伯温的评价多围绕其谋略、才学和对明朝开国的贡献:
-?朱元璋(明太祖):
称他“学贯天人,资兼文武”,认为他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累建奇功”~
将其比作“汉朝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可见对其谋略的高度认可。
?张廷玉等(《明史》编撰者):
在《明史》中评价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既肯定其学识,也提及他在占卜、谋略方面的专长,同时认为他“性刚嫉恶,与物多忤”,点出其性格特点。
(*′I`*)民间及后世文人:因刘伯温的传奇经历(如传说中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他被赋予“神算”形象,常与诸葛亮并称,成为“智慧谋士”的象征,相关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如《烧饼歌》传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印象。
现代网友的评价多基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
(?ˉ??ˉ??)认可其历史贡献:
认为他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在战略规划(如建议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明朝开国的“核心智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