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玥总结:
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龙政变,铲除了为后安乐公主集团,拥立瑞宗李旦即位,政敌登台,清算名单上怎么会少了曾依附韦后的宋之问呢?
他当即被八角官袍扔去了更蛮荒的广西钦州,后来李隆基彻底掌握大权,登基为帝是为唐玄宗李隆基回顾往事,想起宋之问:
此人的两面三刀,反复无常以及依附乱党的行径,深感厌恶,对这样才华横溢,却品行卑劣,屡教不改的危险分子~
直接下令赐死了宋之问~
公元712年,一代“诗坛巨子”就此在流放之地结束了生命,终年57岁~
回顾宋之问的一生,他的才情是公认的,史书记载他弱冠之名犹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
作为诗坛巨擘,他和沈佺期一起为唐诗的精密格律定了型和规矩~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留下了抹不掉也绕不过的印记~
可惜一提起宋之问这个人,无论他的诗写的有多好,人们也终究很难再喜欢他几分了。???
宋之问是初唐时期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以律诗创作着称,对诗歌格律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但他的人品在历史上多遭诟病,尤其是因依附权贵、趋炎附势及为仕途不择手段等行为,受到不少批评。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多集中在“文品”与“人品”的分裂上。
如《新唐书》中记载他“险佞有口辩,善傅会”,批评其为人阴险谄媚,善于钻营;
?《新唐书》在其本传中提及他“险佞”“诌事武后诸武及太平公主”,批评他的人品卑劣,同时也承认其“诗律精切”,在律诗定型上有贡献。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虽认可其诗歌在格律方面的成就,但也隐含对其人品的轻视,认为其行为与其文人身份不符。
总体而言,后世对他的评价多是文学上肯定其贡献,人品上则多有贬斥。
?明朝胡应麟:在《诗薮》中肯定其诗歌艺术成就,认为他与沈佺期等人“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镂之金石而不泐”,对近体诗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未直接评价其人品。
总体而言,历史评价多将其文才与德行分开看待,肯定其在诗歌格律发展上的贡献,同时对其人品多有诟病。
七玥打开了评论区;
大多都是“才华爆表却人品拉胯”的调侃~
“宋之问这人,写诗是‘天选之子’,做人是‘人间凑数’吧?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说的就是他!”
“别人是‘靠才华吃饭’,他是‘靠才华拍马屁’,还把马屁拍出了‘天花板’级别,也是没谁了。”
“论变脸速度,宋之问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政坛上的‘墙头草’,风向变得比翻书还快,主打一个‘哪里有光往哪跑’。”
“‘近乡情更怯’写得多深情,结果是逃犯回乡怕被抓,这波‘演技’我给满分,就是有点‘诈骗式写诗’那味儿了。”
“卖友求荣还想洗?宋之问:‘只要我跑得够快,骂名就追不上我’?
可惜历史这盏‘聚光灯’,早把他的操作照得明明白白。”
“他和沈佺期定格律是‘基建狂魔’级别的贡献,搞人品是‘豆腐渣工程’,这反差感,简直是‘诗坛版双面人’。”
“要是搁现在,宋之问的简历得这么写:
‘精通律诗,擅长应制诗(主攻拍马屁赛道),政治敏感度为负,道德底线可按需调整’。”
“不对吧?政治敏感度怎么就回复了?我觉得他挺会钻营的呀。”
……
很显然,这些网友们对他的心态也挺矛盾的:
既叹服他的才华,又吐槽他的人品~
就像看着一个“宝藏男孩”和“糟心男孩”的结合体,让人又爱又恨,忍不住用段子来消解这份复杂。
七玥只觉得槽多无口,那么好的才华怎么人品如此拉垮 ~
七玥很唏嘘,所以说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呀。
各朝各代等待着青史留名的人也破防了——???
不是,天幕怎么连这样的小人都讲呢?
要讲也该讲讲像颜真卿和欧阳修那样的真君子吧,忠义,爱国,人品,才华都属于上等。
……
还有一小部分大奸臣们内心也有些惶惶不安,该不会有一天天幕也抖出他们做的那些龌龊事吧?
(=tェt=)
七玥当然是听不到老祖宗们内心的想法以及他们的口头评论了…
她又打开了下一个小视频,趁着今天下雨懒得出门,就在家刷刷小视频好了。
“他一顿能喝二十斤酒,是大唐里最嗜酒的诗人~”
七玥:“最嗜酒的诗人难道不是诗仙李白吗?”
“他毕生的三大爱好都和酒相关:酿酒、喝酒,还有品尝酒食。
他本不爱做官,却常常“人在家中坐,官从天上来”。”
七玥吐槽:“是不是多少有点儿凡尔赛??(*′I`*)”
“隋炀帝时期他曾做官,嫌俸禄太少,不够买酒;
唐朝开国后,又嫌官场太“卷”,懒得应酬。”
七玥:“啧啧啧,有钱任性,我猜他一定有钱。”
“他就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
七玥:“嗯,好像听过他的诗,但是一时间想不起来,具体怎么样不知道啊。”
越是七玥有耐心的接着看了起来。
唐朝的人恍然大悟,原来是“王绩”呀。
特别是平行位面王绩本人:
“啊,没想到老夫有一天也能上天幕!哈哈哈~得喝一杯庆祝一下。”
? (??3(???c)
于是,他放下手中正在亲自酿造的酒,走到一旁的小圆石桌前,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津津有味的看起自己的生平。
自己看自己可真是一种微妙的体验呀~?(???)?
“王绩:大唐“酒仙诗人”的醉醒人生———
从官宦子弟到“躺平祖师”的三出三隐~”
七玥:“啧啧啧啧…看标题就如此吸引人。”
“一、出身名门的“神童酒徒”:
少年成名,偏对酒杯情有独钟~
公元589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王家添了个男娃,父亲给他取名“绩”,字“无功”。
这名字后来竟成了他一生的注脚———
不是没本事,而是懒得“建功立业”。
王家祖上几代都是官宦,妥妥的名门望族,在那个“姓氏即名片”的年代,光凭“王”姓,就常被人高看一眼,误以为是太原王氏的分支。
●)o(●
少年王绩可不是一般的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