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大洋捷报,星图初展露锋芒
格物院的内燃机还在黑山坳 “突突” 响,星火港电报局的机房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 “嘀嗒” 声。
这声音不一般 —— 是实验性短距离海底电报线传过来的,还是远洋 “星图计划” 的第一份越洋捷报!
报务员手指翻飞,电码飞快译在纸上。当 “发现广袤大陆、高产薯类、鸟粪石矿” 这几个字跳出来时,他手都抖了,几乎是踉跄着冲出机房,朝着承天殿的方向狂奔。
此时的承天殿,林烨正跟工务司、民务司的官员聊内燃机装车的事,案头还摊着动力司送来的汽油产量报表。
“乾主!星火港急报!”
驿卒捧着电报冲进来,高声念出郑沧澜的奏报。
殿内瞬间静得能听见呼吸声,下一秒就爆发出不敢置信的惊叹 ——
“臣沧澜谨奏:舰队往东南开了四十多天,过了万里大海,在赤道南边见着一片大大陆!”
“那地方暖和,草长得旺,当地部落会种地,种着一种块茎薯类,一亩能收三十石!又好种又耐旱,能救活好多人!”
“海边还有大堆鸟粪石矿,臣验过了,里面全是磷,是肥田的好东西!臣已经跟当地最大的‘昆吾部’结盟,把他们的良港改成‘新越港’,以后能通商,海图、薯种图样、鸟粪石样本都随信送回来了……”
“三十石亩产?!”
民务司柳娘子 “腾” 地站起来,手里的笔 “啪” 掉在案上,声音都变调了:“中原最好的水田,一亩也才收三石!这薯类能顶十倍?要是引到中原,多少流民能有饭吃啊!”
军务司赵铁柱也瞪大了眼,粗着嗓子喊:“鸟粪石是肥田宝?咱们北境的地越来越瘦,要是用上这东西,粮食至少能多收三成!以后军队的粮草,再也不用愁了!”
这哪是简单的找着块新地?这是挖到了关乎乾朝根基的宝贝!
高产薯类能解决人口多了没饭吃的问题,鸟粪石能救中原、北境的瘦地,新越港还能开一条新的远洋商路。
林烨捏着电报,手指反复摩挲 “新越港” 三个字,眼里闪着光:“郑沧澜没让人失望!这‘星图计划’,真是挖到宝了!”
他当即起身,连下三道令,声音铿锵有力:
“第一道令!工务司马上准备‘运输舰队’,从现有的‘探索级’船里挑五艘,加做大货舱,配上最新的航海钟和六分仪,三天内从星火港出发,去新越港运薯种和鸟粪石!必须保证薯种完好,矿肥够量,第一批至少运十万斤薯种、五十万斤鸟粪石回来!”
“第二道令!外务司派个使团,让懂南洋话的主事李谦带队,跟着运输舰队去新越港!带上乾朝的铁器、棉布、书当礼物,跟昆吾部正式结盟,划好通商的范围,再派工匠教他们种地、打铁,让他们知道,乾朝是来交朋友的,不是来抢地盘的!”
“第三道令!学务司赶紧把新作物的图谱、鸟粪石肥田的法子印成书,叫《新域物产录》,发给各州府的农学院和农技站!让农学家们快点研究薯种适合种在什么地、怎么浇水,编本《薯类栽培指南》,下个月就得送到农夫手里,赶在明年春耕前推出去!”
指令一落地,乾朝的行政机器立马转起来,快得惊人。
星火港的船坞里,工人们连夜加班,把 “探索号”“希望号” 等五艘船的部分武器拆了,加装上木头货舱,甲板上堆满干草和陶缸 —— 都是用来护着薯种的。
负责运输的船长王勇,拿着郑沧澜画的海图,反复看:“从星火港到新越港,要过三处没风的地方,两处暗礁区,得提前准备好,可不能耽误了运薯种。”
外务司的使团也忙得脚不沾地。
李谦带着工匠们赶制小巧的铁器农具 —— 轻便的镰刀、耐用的锄头,还有印着 “乾朝” 俩字的棉布,这些都是南洋部落最缺的东西。
“咱们这次去,不光是结盟,还得让他们看见乾朝的诚意。” 李谦跟使团成员说,“教他们种出更多粮食,打出更好的铁器,他们才会真心跟咱们做朋友。”
学务司的印刷工坊里,满是油墨味。
工匠们用活字印刷术飞快印《新域物产录》,书页上不光有薯类的图,还写得明明白白:“块茎能吃,叶子能喂猪,耐贫瘠,怕积水”;鸟粪石那页画着 “施肥前的麦田” 和 “施肥后的麦田” 对比图,谁都能看明白这东西多管用。
学务司司长苏小梅亲自查样书,一个字一个图地核对:“这书关系到明年的春耕,半点儿错都不能有。”
同一时间,汴梁农学院的农学家们,已经收到了先送来的薯种样本。
老农学周启元捧着拳头大的薯块,手都在抖,立马带着学生们在试验田划地块,测试不同的地、不同的浇水量,看薯种长得怎么样。
“要是能在中原种活,咱们乾朝的粮食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 他一边记数据,一边跟学生们说,眼里满是盼头。
十天后,运输舰队从星火港出发。
五艘船扬起风帆,慢慢驶进东海,白帆在蓝天下特别显眼。
岸边挤满了送行的人:有负责培育薯种的农学家,有盼着粮食丰收的百姓,还有郑沧澜船队的家属,手里举着写着 “平安”“丰收” 的木牌,望着船队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海平面。
林烨站在星火港的望海台上,看着远去的船队,心里满是期待。
萧月瑶走过来,递给他一本《新域物产录》的样书:“第一批《物产录》已经送到洛阳、汴梁的农站了,农夫们都盼着,不少人还主动来问,想早点种上这新薯种。”
“这只是开始。” 林烨说,“新越港只是咱们在大洋上的第一个据点,以后还会有更多发现,更多朋友。”
“工务司得快点造船,明年再组两支探索舰队 —— 一支往东北去,找新的渔场和矿;一支往西南去,找更远的大陆。乾朝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神州,得对着整个海洋,敢去闯未知的世界。”
萧月瑶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大海:“等运输舰队回来,薯种推开来,鸟粪石用起来,咱们乾朝的国力肯定能上一个新台阶。到时候,不管是管内政,还是跟外国打交道,都更有底气了。”
此时的新越港,郑沧澜正带着船员跟昆吾部的人一起修货栈。
昆吾部首领阿木,看着乾朝工匠用铁器工具飞快搭房子,眼里全是佩服:“你们的工具真好用,船也厉害!以后咱们就是好朋友,一起种粮食,一起做生意!”
郑沧澜笑着点头,心里清楚 —— 这只是乾朝远洋战略的第一步。
等更多舰队来,更多资源开发出来,新越港肯定能成为乾朝连接大洋的重要纽带,乾朝的影响力,也会跟着船的航迹,传到更宽的海上。
夕阳西下,星火港的船坞里,又一艘 “探索级” 船的龙骨开始铺。
工匠们挥着铁锤,“叮叮当当” 敲着钢铁,声音跟格物院的内燃机 “突突” 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曲子 —— 这是乾朝对着海洋、向着未来的歌。
一个属于乾朝的大航海时代,正跟着大洋捷报的余音,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