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门在身后轻轻合拢,隔绝了外界最后一丝喧嚣。
窗外,暮色如同打翻的墨汁,正一点点浸染着天空,为房间镀上一层深沉而安宁的蓝灰色调。
空气中,还隐约残留着昨日挥毫时留下的淡淡墨香,与书桌木质散发出的沉稳气息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令人心神安宁的氛围。
陈墨打开灯,暖黄的光线驱散了角落的阴影,他径直来到书桌前。
书桌上,那张书写着完美“横”的宣纸静静躺着。
但他的目光并未在上面过多停留,而是再次沉入识海,投向那卷悬浮的天书。
书页哗啦翻动,最终定格在基础笔画区域。这一次,他的意识牢牢锁定在了“竖”的形态之上。
与“横”那种平稳延展不同,“竖”的笔画,清晰而锐利,如同一柄即将出鞘的利剑,笔直地指向下方,又好像带着支撑天地的厚重。
提笔。
饱蘸浓墨。
笔尖悬于雪白宣纸之上,凝神静气。
手腕下沉,力量自肩臂传导,至肘,至腕,再至指尖,最终凝聚于笔尖一点。
落笔!
笔锋触纸的瞬间,陈墨便感觉到了不同。
手腕下意识地想要平移,这是书写“横”时的习惯。
但“竖”要求的是垂直向下。
笔尖刚落下,墨线便不受控制地向右微微倾斜,如同风中摇曳的芦苇,软弱无力。
收笔。
一道歪斜、虚浮的墨线留在纸上,毫无“竖”应有的挺拔与力量感。
陈墨脸上没有任何气馁或烦躁的神情。
他早已习惯了这种从零开始、与自身习惯反复搏斗的磋磨过程。
更何况,他心知肚明,刚才这一笔,自己并未真正集中全部心神,只是在适应。
再次提笔。
凝神。
落笔。
这一次,他尝试加重力道。
笔锋深深陷入宣纸,墨色浓重如漆,拖出的墨线粗壮如蟒,但依旧歪斜,且在收笔时因力量突然抽离,笔毛分叉,刮出数道难看的毛刺,整条“竖”显得笨重而狰狞。
第三遍,他尝试放轻力道,追求流畅。
墨线细若游丝,轻盈滑下,却在三分之二处因气息不稳、腕力不继而陡然中断,留下一截枯枝般的残迹。
第四遍,第五遍……
时间在笔尖与宣纸的沙沙摩擦声中悄然流逝。
窗外的暮色彻底被深沉的夜幕取代,星河低垂,万籁俱寂。
宿舍内,只有书桌上方的灯光亮着,将陈墨伏案的身影投在墙壁上。
堆积的废纸越来越多,每一张上都布满了形态各异的“竖”——
或歪斜如醉汉,或臃肿如病体,或断续如残枝,或软弱如柳条。
陈墨眼神愈发沉静,不急于求成,而是将每一次落笔都当作一次感知与调整的过程。
他细细体会着手臂肌肉的牵动,感受着笔毛与宣纸摩擦的细微触感,捕捉着墨汁渗入纤维的瞬间。
一天一夜过去。
窗外的天色由暗转明,晨曦透过窗帘缝隙,在地板上投下一条细长的光带。
宣纸换了一张又一张,墨线添了一道又一道。
两天两夜过去。
他的动作依旧稳定,落笔的力道、速度控制得愈发精准,写出的“竖”也一次比一次接近完美——笔直、均匀、墨色饱满。
然而,就在这看似即将成功的关口,陈墨却忽然主动停下了笔。
不是疲惫,而是困惑。
为何,自己练习了两千遍不到,就可以书写出完美的“横”。
但在这几天反反复复的练习中,却写不出这道完美的“竖”?
技巧?力量?专注?
他审视自身。技巧已无可挑剔,力量收发由心,专注更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都不对。
那么,问题在哪里?那缺失的、决定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陈墨抽出新纸,陡然变化,不再是书写“竖”,而是“横”。
手腕平移,力量均匀、平稳地送至笔尖。
笔毛铺开,墨色沿着中锋轨迹,在纸上拖出一道平直、饱满、力透纸背的墨线。
收笔,手腕微顿,轻轻回锋,末端圆融含蓄。
完美。
陈墨看着这道“横”,又看了看旁边那些接近完美却始终差一点的“竖”。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书写“横”时,那股沛然之气自胸中勃发,是承载自身、锚定存在的笃定。
但“竖”呢?
“竖”需要的,又是什么?
陈墨的目光投向窗外。
夜色深沉,远处,学府那座高耸入云的观星台正接引着垂落的星辉,在夜幕中勾勒出笔直的轮廓。
像是星空对地面搭建起的桥梁,而处于地上的人们可以凭此攀登星空。
从上往下。
从下往上。
“横”对于自身来说,是承载,是锚定,是存在的基石。它代表着“我在此处”的笃定,是生命的本能,是墨落于纸痕留于世的证明。
那么“竖”呢?
“竖”,如撑天之柱,贯通天地。
它连接着头顶的苍穹与脚下的基石,是存在的延伸,是意志的昂扬。
它需要一种顶天立地的气魄,一种贯穿始终的决心。
是贯穿?是支撑?
……
陈墨闭上眼。
他想起在灰烬要塞——
面对如山如海的魔潮,那些持盾屹立、以血肉之躯构筑防线的战士身影,他们的脊梁,不正是一道道支撑战局不倒的“竖”?
所以是……?
信念?!
“竖”,如君子之脊!它象征着不屈的风骨,无畏的担当。
无论外界的压力如何倾轧,内心的信念之柱必须挺立不倒。
“横”是根基,是存在的锚定。
“竖”是柱石,是向上的支撑。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根基而无支撑,虽稳固却难达高远;有柱石而无根基,虽笔直却易倒易断。
原来如此!
困扰他数天的迷雾,在这一刻豁然开朗。
他之前的练习,缺失的并非纯粹的技巧与力量的控制。
而是过于执着追求外在形态的绝对笔直和墨色的均匀完美,陷入了一种机械的重复。
却忽略了其内在的“意”。
心念至此,陈墨深吸一口气,再次提笔。
手腕沉稳下压,力量不再是简单的肌肉驱动,而是带着意志,垂直向下!
笔锋触纸的瞬间,墨色如同有了生命,沿着中锋轨迹,毫无滞涩地向下延伸。
墨线饱满均匀,如同精铁浇筑,带着一种不可撼动的坚韧感。
收笔时,手腕微顿,力量并未抽离,而是如同将锋芒内蕴于柱石之中,轻轻回锋,末端圆融而含蓄,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感。
一道完美的“竖”,如同定海神针般,矗立在雪白的宣纸之上!
这道墨线,不再仅仅是墨痕,它更像是一道无形的脊梁,贯通了书桌方寸之地,也贯通了陈墨自身的存在与信念,支撑着陈墨向上攀登。
天书哗啦翻动,书页定格在“竖”的笔画页面上,光华流转,最终归于沉寂,留下无声的认可。
与此同时——
LV.91 → LV.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