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舞台》的持续热播,加上《卡布叻的奇妙日常》的爆火,将“卡布叻男团”这个名字推向了流量的顶峰。他们仿佛坐上了一架高速火箭,从籍籍无名到万众瞩目,只用了短短数月。各种顶级资源纷至沓来,广告代言、杂志封面、大型晚会邀约……他们的日程表被填得满满当当,那间曾经充满泡面味的廉价公寓,如今更像是一个临时的落脚点。
然而,正如物理定律所示,上升得越快,遇到的阻力也越大。当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以惊人的速度占据金字塔顶端的位置时,必然会扰动原有的格局,触碰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最初的迹象,出现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
先是某个以爆料八卦着称的营销号,发布了一条看似“客观分析”的博文:
【理性讨论:卡布叻男团现象级走红,是实力使然还是资本强推?细数其背后资源之谜。】
文章看似中立,却通篇引导读者思考:一个毫无背景的新人团,为何能迅速登上《王牌舞台》并获得大量镜头?为何能短时间内接到如此多高端代言?字里行间,暗示着有不为人知的“资本力量”在操控。
紧接着,几个粉丝量不小的娱乐论坛里,开始出现一些“路人”的“担忧帖”:
“纯路人,觉得卡布叻确实有实力,但风格是不是太单一了?每次都是国风+戏腔+刀群舞,看多了有点审美疲劳。”
“同意楼上,感觉他们被《大鱼》那个舞台框住了,后面几期《王牌舞台》虽然也不错,但总感觉套路相似,缺乏新意。”
“人气虚高吧?感觉全是营销出来的,粉丝到处控评,真正的路人盘其实没那么大。”
这些言论起初只是零星的涟漪,并未引起太大关注。卡布叻的粉丝群体“布丁”们战斗力正强,迅速用数据和安利视频将这些负面声音压了下去。
但很快,更直接的攻击出现了。
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娱乐周刊,在最新一期刊登了一篇乐评人专栏,标题颇为刺眼:
【“唯一”的陷阱?论卡布叻男团模式的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
文章承认了卡布叻在音乐和舞台上的创新,但笔锋一转,尖锐地指出:“依靠成员外貌相似性作为噱头,将‘分裂人格’作为营销点,这种模式本身是否健康?当观众的新鲜感褪去,当‘自己与自己互动’的梗不再好笑,他们赖以生存的‘独特性’是否会反噬自身?更重要的是,这种极度依赖特定成员(指周深)核心唱功和创作能力的模式,是否存在‘风格单一’和‘后继乏力’的巨大风险?”
这篇专栏被大量转载,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虽然有不少人为卡布叻辩护,认为这是创新而非噱头,但“风格单一”、“依赖核心”、“可持续性存疑”这些质疑,像一根根细小的刺,开始扎入公众的印象中。
公寓里,周可可气呼呼地把手机扔在沙发上:“这些人根本不懂!凭什么说我们风格单一?我们明明在尝试不同的东西!”
周星星忧心忡忡地看着网络上那些越来越尖锐的评论,小声说:“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们了……”
周浅刷着那些分析他们“模式缺陷”的文章,脸色冰冷:“背后有人在做推手。这些论点太集中,太有针对性了。”
卡布放下手中的书,语气沉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们动了别人的奶酪,这是必然要面对的局面。”
周深没有说话,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正在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不同于之前系统直接的生命威胁,这种压力更复杂,更隐蔽,来自行业生态,来自竞争对手,来自舆论场。它不像刀剑那样直接致命,却更像慢性毒药,会一点点侵蚀他们的口碑和根基。
他们拥有了巨大的名气,却也站上了最容易招风的浪尖。
光鲜亮丽的顶流光环之下,暗流已经开始涌动。卡布叻这艘刚刚启航便乘风破浪的巨轮,即将驶入一片布满暗礁的水域。而他们还不知道,这第一波风浪,究竟来自哪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