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启十一年秋,西域秘使的书信终于递至紫宸殿。信中言明,在大漠深处的古楼兰遗址中,当地牧民世代流传着“九龙镇山河”的传说——曾有一方嵌着九龙浮雕的玉印,能引风沙护城,后随楼兰覆灭沉入地下暗河。秘使已寻得暗河入口,只是河道曲折,且有流沙陷阱,需调派精通水性与机关术的工匠方能深入。
凤启女帝阅信后,即刻召来明家策与明和弦。彼时明家策正主持修缮明陵,听闻消息后连夜赶回盛京,手中还攥着一卷从明陵地宫石碑拓下的文字:“楼兰故地,藏龙之玺,遇关而显,承天而启。”这十六字与秘使所言恰好印证,让三人更添确信。
“暗河凶险,需选一位稳妥之人带队。”凤启女帝手指轻叩案几,目光落在明和弦身上,“你曾随工部匠人修过运河堤坝,熟悉水性,又懂机关拆解,此事交予你,朕放心。”
明和弦躬身领命,眼中未有半分怯意:“臣定不负陛下所托,若寻得九龙玺,必即刻送回盛京。”一旁的明家策补充道:“臣愿调遣禁军护卫,再从太医院选两名医官随行,以防不测。”
三日后,明和弦率领的队伍从盛京出发。临行前,明和琼特意从越鼎赶来送行,将一枚刻着“越鼎卫”的令牌交予他:“西域与越鼎接壤,若遇难处,可持此牌调动越鼎边境守军。”明万耀亦策马赶来,递上一柄淬过寒铁的短剑:“姨母,此剑能破流沙下的石障,您带着防身。”
队伍西行的日子里,凤启女帝每日都会翻阅西域舆图,标注秘使传回的沿途讯息。长乐宫的暖阁中,她常对着盛宁女帝的旧物出神,有时会轻声念叨:“母皇,和弦已过玉门关,想来不久便能抵达楼兰了。”
转年春末,西域传来捷报——明和弦率人在暗河深处找到一座嵌着九龙纹的石匣,匣中果然存放着一方玉印,印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正是传说中的九龙玺。只是玉印左侧缺了一角,匣底刻着一行小字:“关尔血脉,补玺之缺,天下归一,方显全章。”
消息传回盛京,凤启女帝即刻命人快马加鞭去查关尔氏后人的下落。此时《宗室玉牒》的修订已近尾声,负责修订的老臣在太祖外戚名录中发现一则记载:关尔氏先祖曾是太祖女帝的肱骨之臣,后因卷入宫廷纷争,举家迁往江南,改姓“关”隐居,如今江南苏州一带,仍有关氏族人聚居。
凤启女帝当即下旨,命苏州知府寻访关氏族人,若有能说出“九龙补玺”典故者,即刻护送进京。旨意下达半月后,苏州知府传回消息,当地有一位名叫关砚的少年,其祖父临终前曾留下一枚青铜残片,称其能补全九龙玺的缺角,且少年腰间常系着一块刻着“尔”字的玉佩——正是遗诏中“关尔氏”的印记。
当关砚随护送队伍抵达盛京时,凤启女帝亲自在承天门迎接。少年身着素色长衫,手中捧着青铜残片,见到女帝时虽有局促,却难掩眼中的坚毅。凤启女帝将他请至紫宸殿,命人取出九龙玺,当关砚将青铜残片按在玉印缺角处时,残片与玉印竟无缝贴合,玺身瞬间泛起金色光晕,照亮了整个大殿。
殿外,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长乐宫的银杏树上。凤启女帝望着手中完整的九龙玺,又看向阶下的关砚,忽然想起盛宁女帝临终前的目光——那目光里,藏着的不仅是对亲人的不舍,更是对大明未来的期许。
她轻声道:“真祖的遗愿,母皇的期盼,今日终于有了着落。”
阶下的明家轩、明家策等人纷纷俯身叩首,山呼“天佑大明”。而远在越鼎的明和琼收到消息时,正与明万玲、明万耀站在越鼎宫的城楼上,望着盛京的方向,三人眼中皆含着笑意——他们知道,属于大明的新篇章,即将在这方九龙玺的见证下,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