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调匠户的公文像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池塘,在刘家坳激起层层涟漪。村民们聚在发明角,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恐慌在空气中弥漫。
五年不得归家?这不是要人命吗?
我家就靠这手艺吃饭,去了工部作坊,家里老小谁养活?
王石头气得脸色发青,拳头攥得咯咯响:这分明是冲着咱们来的!远洋哥,你说怎么办?
刘远洋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到墙边,抚摸着那些挂着的农具图纸,目光深沉。这些图纸记载着刘家坳多年的心血,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村民们的智慧。
他们要匠人,就给他们匠人。刘远洋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三天后,县衙的师爷带着两个衙役来到刘家坳。这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穿着半旧的官服,手里捧着名册,脸上带着官家人特有的倨傲。
按朝廷规矩,每户有匠籍的都要登记在册。师爷展开名册,蘸了蘸墨,谁家有巧匠,自己报上来。
村民们面面相觑,无人应答。师爷的脸色沉了下来:怎么?要本师爷亲自去查吗?
师爷误会了。刘远洋从人群中走出,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我们正在挑选最出色的匠人。请师爷随我来。
师爷将信将疑地跟着刘远洋来到发明角,顿时愣住了。二十个村民整齐地站成两排,有老有少,个个手里都拿着各式农具。
这些都是我们村最好的匠人。刘远洋指着队伍,李大壮擅修水车,赵小柔精通织机,钱老栓会造碾子......
师爷皱眉打断:工部要的是能做精细活的巧匠!这些粗笨农具,算什么本事?
大人请看。刘远洋示意李大壮上前。
这个憨厚的汉子举起手中的锄头,只见他手腕轻转,锄刃突然弹出三片副刃,落地时已经变成了一把多功能农具。接着他又从怀里掏出几个零件,三下两下组装成一个小巧的水车模型,水流推动下,模型居然真的运转起来。
这是......师爷瞪大了眼睛。
这是我们改良的农具。刘远洋平静地说,既能耕地,又能松土,还能除草。至于那个水车模型,是为了方便演示水利原理。
赵小柔上前一步,她的织机更是精巧。只见她一拉机关,织机立刻变换结构,可以织出三种不同宽度的布匹。再一按机关,梭子自动穿行,织出的花纹复杂精美。
师爷看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回过神来:这些......这些都是你们自己琢磨出来的?
都是些小玩意儿,登不得大雅之堂。刘远洋谦虚地说,不过若是工部需要,我们自当尽力。
师爷在发明角转了一圈,越看越是心惊。这里摆放的每一件农具都暗藏玄机,看似普通,实则精巧无比。他原本是奉命来给刘家坳施压的,此刻却有些犹豫了。
师爷,刘远洋适时开口,我们这些匠人,最擅长的就是改良农具。若是工部需要,我们可以提供图纸和制法。
师爷沉吟片刻,终于点头:既然如此,我回去禀明县尊大人。你们先把这些农具的图纸整理出来。
待师爷离开后,王石头迫不及待地问:远洋哥,你真要把图纸给他们?
刘远洋望着师爷远去的背影,嘴角泛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给,当然要给。不过要给对的图纸。
当夜,发明角的灯火亮到很晚。刘远洋带着几个核心匠人,仔细研究着每一张图纸。
这份水车图纸,把关键部位的尺寸改一改。刘远洋指着图纸说,让他们看得明白,却做不出来。
织机的图纸也要改。赵小柔会意地说,少画几个关键零件,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铁蛋爷爷抽着烟斗,眯着眼睛说:这些当官的,哪里懂得我们匠人的门道。图纸上少画一笔,他们做出来的就是废品。
众人会心一笑,开始精心图纸。这不是简单的藏私,而是一场无声的较量。他们要让朝廷明白,刘家坳的技艺不是那么好拿的。
三天后,师爷再次来到刘家坳。这次他的态度明显客气了许多:县尊大人说了,若是你们肯献上农具制法,可以减免今年的赋税。
刘远洋奉上精心准备的图纸:这是我们多年的心血,还请师爷转呈。
师爷满意地收下图纸,却又提出新的要求:县尊大人还想请几位匠人去县衙示范制法。
王石头正要发作,被刘远洋用眼神制止。
这是自然。刘远洋爽快地答应,不过最近春耕忙碌,可否容我们准备几日?
送走师爷后,王石头急道:远洋哥,你真要派人去县衙?那不是自投罗网吗?
去,为什么不去?刘远洋胸有成竹,不过不是他们想要的人。
第二天,刘远洋带着三个来到县衙。为首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另外两个是刚满十五岁的少年。
县太爷看着这奇怪的组合,皱眉道:刘远洋,你这是何意?
回大人,刘远洋恭敬地说,这三位是我们村最出色的匠人。李奶奶织布六十载,这两个孩子是村里最有天赋的后生。
老奶奶颤巍巍地走上前,开始演示织布技巧。她的手法娴熟,但速度很慢,还时不时要停下来歇息。两个少年虽然手脚麻利,却总是不小心弄错步骤。
县太爷看得直皱眉头,却又挑不出毛病。毕竟,谁能责怪一个古稀老人动作慢?谁能指责少年人手生?
这场演示持续了一个时辰,最终以老奶奶体力不支告终。县太爷虽然不满,却也无话可说。
回村的路上,王石头忍不住笑出声:远洋哥,你这招太高了!看那县太爷的脸色,跟吃了苍蝇似的。
刘远洋却笑不出来:这次是搪塞过去了,但事情还没完。
果然,几天后消息传来,朝廷加大了征调力度,要求各县必须如数选派匠人。与此同时,几个邻村的匠人已经被强行征调。
刘家坳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这一次,似乎躲不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