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伯的警告像一粒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刘远洋心中漾开圈圈涟漪。他回到督造署后,行事愈发低调谨慎,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解决署内具体的、琐碎的技术难题上,对于涉及水利、军械等可能触动敏感神经的领域,则暂时避而不谈。
他改良了木作坊的几款刨刀角度,使得处理桂州本地那些纹理虬结的硬木时,效率提升了不少;又帮着铁器坊重新设计了鼓风装置,虽未动用岩伯给的水力风箱图样,仅凭对空气流道的优化,也让炉温更加稳定,锻打出的铁器品质有所提升。这些不显山不露水的改进,润物无声,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普通匠人心中的地位。王头儿现在几乎成了他的忠实拥趸,一口一个“刘工师”,凡事都愿来请教。
然而,督造署的沉疴并非仅靠技术就能解决。物料短缺、经费拮据、以及更深层次的人事倾轧,依旧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这里。署丞姓苗,是个面色蜡黄、总是带着几分愁容的中年人,从城外矿场回来后,对刘远洋也只是例行公事地见了面,勉励几句,言语间透着一股无力感,似乎只求安稳度日,不愿多生事端。
刘远洋也不急,他在等待,也在观察。
时机在一个闷热的午后悄然到来。署里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为即将巡边路过的一支禁军小队,赶制一批马蹄铁和马鞍上的金属配件。数量不大,但要求精良,工期极紧。
苗署丞接到命令,愁得在堂内来回踱步。若是往常,这等精细活计,署里的匠人多半难以胜任,就算勉强完成,也难免被挑剔,落下不是。
“署丞大人,此项任务,或可交由铁器坊一试。”刘远洋主动请缨。
苗署丞狐疑地看着他:“刘工师,军中器物,要求严苛,可不是儿戏。署里以往接这等活计,十次有八次要被打回,反倒受责罚。”
“下官愿立军令状。”刘远洋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若不能如期按质完成,甘受责罚。”
王头儿在一旁,虽然心里也有些打鼓,但还是挺起胸膛:“署丞,俺信刘工师!俺们铁器坊,一定把活儿干漂亮!”
苗署丞见二人如此,又想到刘远洋此前展现出的能耐,咬了咬牙:“好!那就交给你们!若有差池,本官也保不住你们!”
任务接下,铁器坊顿时忙碌起来。刘远洋并未直接动手制作,而是先将所有匠人召集起来,仔细解读了工部对军器制作的标准,然后提出了一个“分工协作,流水作业”的法子。他将制作过程拆解成下料、粗锻、精修、淬火、打磨等七八个环节,根据每个匠人的特长,固定负责其中一两项。
起初,匠人们很不习惯,觉得被束缚了手脚。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专注于单一环节后,熟练度飞速提升,而且因为责任明确,无人敢懈怠。刘远洋则穿梭其间,严格把控着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尤其在淬火环节,他亲自掌控火候与水温,确保每一块马蹄铁都达到最佳的硬韧度。
他还暗中运用了一些来自刘家坳“精研版”的技艺。比如,在马鞍配件某个不起眼的承重关节处,他指导匠人用了一种特殊的冷作硬化技巧,使得金属表面更加耐磨,却又丝毫不显突兀,完全符合官造标准。
五天之后,任务如期完成。当那名前来验收的禁军队正,拿起乌黑锃亮、边缘光滑、敲击声清脆悠长的马蹄铁,又检查了那些结构坚固、细节处理一丝不苟的鞍具配件时,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惊异。
“不错,甚好!”队正难得地夸赞了一句,“比咱们在京畿工坊领到的也不遑多让!想不到这桂州督造署,还有这般手艺!”
苗署丞在一旁,听得脸上放光,连日的愁容一扫而空,腰杆都不自觉地挺直了几分。
任务圆满成功的消息,像一阵风般吹遍了督造署。匠人们第一次因为自己的手艺得到了军爷的夸赞,个个与有荣焉,看向刘远洋的目光,彻底变成了信服与尊敬。这种信服,不再仅仅源于他个人的技术,更源于他带来的这种全新的、高效的、并且能带来实实在在荣誉的做事方式。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署内气氛一片向好之时,胡书办在一个夜晚,悄悄来到了刘远洋的住处。
“刘工师,”胡书办脸上早已没了平日里的客套笑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忧虑,“您近日风头太盛,怕是已引起了某些人的不快。”
刘远洋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哦?胡书办何出此言?”
“今日,州府兵曹司来了人,询问此次军器制作,是否用了什么‘非标’之法,还特意问及,您是否经常与署外匠人,尤其是……俚人往来。”胡书办压低声音,“兵曹参军,与州府别驾关系密切,而别驾,据说是京城晋王爷门下……”
刘远洋目光微凝。晋王的触角,果然还是伸过来了,而且如此之快,如此精准。是因为自己成功完成了任务,引起了注意?还是岩伯那边的往来,终究没能完全瞒过有心人的眼睛?
“多谢胡书办提醒。”刘远洋拱手道,“刘某行事,但求问心无愧,一切皆按规程办事。”
胡书办叹了口气:“刘工师,下官人微言轻,也只能言尽于此。桂州这潭水,深得很,您……千万保重。”说完,他便匆匆离去。
送走胡书办,刘远洋站在窗前,望着窗外南国特有的、缀满繁星的夜空。危机如影随形,但他心中并无多少恐惧。督造署内部,匠心已初步凝聚;署外,岩伯代表的俚人智慧,也向他敞开了大门的一角。
明面上的合流,已经悄然开始。而暗地里的较量,似乎也即将拉开序幕。他需要更快一些,将根茎扎得更深,更广。
第二天,他向苗署丞提出了一个看似寻常的建议:署内匠人技艺有待提升,可否定期组织些内部切磋,也可邀请桂州城内一些口碑良好的民间匠人,入署交流,取长补短。
心情大好的苗署丞,并未深思,只觉得这提议能提升署里实力,便爽快答应了。
没有人知道,这看似普通的“交流”,将会成为连接官方工坊与民间智慧的第一座桥梁,也让那些散落的火种,有了一个可以悄然汇聚的、合法的庇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