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伟民沉声说道:“没想到你一眼就看穿了。实际上,我们的技术已经严重落后,研发进度被拖延了很长时间。眼下正是关键时刻,需要急速突破,而你显然是唯一能够识别并解决这个难题的人。”
他没说的是,军方的未来,甚至国家的安全,或许都系于此。
姜蕴宁说道:“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换用更合理的散热模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预测热量流动情况,热控系统就能更好地调节和控制温度,从而大幅提升整体热管理效果和设备性能。”
方伟民认真点头,眼神中多了几分期待。
“等等。”姜蕴宁眼看谈妥,他们站起身马上就要走,“我需要请假。”
进入基地意味着与外界彻底隔离,旷课不好。
“你哥会帮你处理好。”宋怀章笑着说,“年轻人有纪律意识非常好。”
姜蕴宁轻声应了一句,神情依旧平静。
宋怀章微一点头,语气沉稳,“为确保技术调整的精度,目前所有相关流程已暂停,项目组正等待你的方案作为关键突破。”
旁边的方伟民起身,递给她一张工作通行证,“姜同学,我们已经为你开放了二号实验区的临时权限。你可以直接在热控实验模块进行模型构建、系统调优与模拟验证,所需设备和数据我们都会全力配合。”
姜蕴宁点头,“我需要完整的结构剖面图、运行环境模拟数据,还有你们到目前为止,热控系统的全部建模日志。”
方伟民笑了笑,“都已经准备好了。”
宋怀章看着她,语气不带丝毫敷衍,“放心,不会让你单打独斗。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全力配合你。”
话音落下,他微一侧头,示意身后的军官。
那军官立即上前一步,声音利落,“姜同学,请跟我来。”
姜蕴宁闻言起身,神色平静,只是轻轻颔首,便不发一言地跟了上去。
等到姜蕴宁走远,宋怀章和方伟民对视了一眼。
方伟民率先开口:“比想象中还要厉害。我在资料里埋了几处干扰项,正常流程下至少要花一个小时才能剥清逻辑,她不到十分钟就指出了核心问题。那不是聪明,是直觉和经验叠加的结果——天才中的天才。”
宋怀章点了点头,“我更在意她的心态。全程没有半点浮躁,也没有炫耀的欲望。稳得不像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他顿了顿,语气低了几分,“先看她这次的表现,再决定后面的安排。”
方伟民思索片刻,缓声问道:“你是说……要不要报上去?”
宋怀章没有立刻作答,只望着窗外沉思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她的背景暂时看不出破绽,但稳妥起见,还是要多留一份心。至于能力——这次任务结束后,整理一份详细报告报上来。”
他顿了顿,目光转回,“你亲自跟进,继续留意她的技术路径,看她是临时灵光一闪,还是确有实力。”
方伟民点头应下:“明白。”
姜蕴宁到达二号实验室时,里面的人已经暂停了所有工作。
几个工程师围在控制台前,低声交谈着,神情或焦虑、或疲惫。他们不久前接到上级通知,项目暂缓推进,稍后会有“关键技术人员”前来接手问题环节。
这群技术骨干大多参与项目已有数月,对眼下的瓶颈早已心知肚明。如今突然有人“空降”,他们心中不免带着复杂情绪——一半是希望问题终于能被解决,另一半,却是不安与质疑:这个人,真的行吗?
门锁“滴”地一响,随即自动滑开。
姜蕴宁刷卡进门,脚步稳而从容,身上的白色实验服在冷光灯下显得格外干净利落。
几道视线齐刷刷地望了过去——穿着白色实验服、神情沉静的姜蕴宁站在门口。她年纪太轻,甚至比在座的大部分助理工程师还要稚嫩些。
空气里瞬间多了几分微妙的安静。
“现在军工所也开始搞走关系刷简历这一套了?”
姜蕴宁没有理会他们的疑惑,她是来做事的,不是来回应质疑的。
她先走到了主控台前,手指滑动着屏幕上的参数记录,又随手翻过几页设计图和测试报告,眉头轻轻皱起。
“你们这个模型的响应时间设定错了。”她突然开口,“热通量调节延迟高出理论值31%,本该两秒内完成的切换,在你们程序里硬生生拖到了八秒,导致关键部件过热,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她话音刚落,一旁一位三十多岁的工程师眉头紧锁,显得颇为不耐烦。最近项目进展受阻,他心情本就糟糕,现在却被一个年轻女孩当面质疑,语气中带着明显的防备和不悦:“你凭什么这么肯定?”
姜蕴宁没有直接回应对方,而是指着屏幕角落的具体数据说:“你们用的还是两个月前那一版环境工况模拟参数,在第21组测试环境下,热通量调节反应慢很明显。你们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的。”
男人脸色顿时一沉,嘴角微微抽动,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那部分正是他负责的,他一直坚信差别不大,无需进行调整。
另一位年长些的工程师眯起眼,重新看向姜蕴宁的目光已经变了几分,语气也缓和下来:“你叫什么名字?”
“姜蕴宁。”她回答,指尖依然在翻查那份冗长的热控调节程序,语速不急不缓,“能不能把系统里最新一轮的运行日志调出来给我。”
控制台前的技术员默默地点了点头,开始操作。
实验室里的其他人纷纷抬头望来,空气一瞬间凝滞了几分——没人想到,“上面派来支援”的人会这么年轻。
一时间,几道交头接耳的低语悄然响起:
“她是谁?”
“好像是学生?”
“现在学生都这么厉害了?”
“这看着成年了吗?懂这么多,吃啥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