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上午,会议室。
确定姜蕴宁即将调走时,整个“苍穹”团队都震惊了。
在一个好的脑袋下,“苍穹”终于成长成为了巨人,结果,现在却要把这个巨人的脑袋拿走?
一时间,会议室的空气像是凝固了。
有人不解,有人愤怒,也有人沉默不语。
姜蕴宁一直是那个鼓励“脑洞”的人。她从不轻易否定任何人的思路。哪怕是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想法,她也会认真听完,然后给出那两句永远令人安心的回答——
“这个想法好,我们可以试试能不能研究一下……”
“这个想法也不错,不过我们现在条件不够,先记下来,说不定以后能用得上。”
她从不泼冷水,只会点燃新的火花。
久而久之,连那些早已习惯保守和逻辑的老牌科研人员,也在她的影响下变得“不安分”起来,开始主动推翻自己的模型、挑战旧有的假设,仿佛思维又年轻了一轮,甚至更胜从前。
在姜蕴宁的带领下,“苍穹”不仅是一个团队,更像是一座孵化思想的温室——没有禁区,只有方向。
也正因为有她,“苍穹”团队的思维才总是走在技术的边缘甚至前沿。从一纸方案起步,到如今足以撼动行业格局的智能核心系统,“苍穹”的每一步都踩在技术创新的刀锋之上。而姜蕴宁,就是那个不断拓展边界的人。
如今,她却要离开。
以前也有从芯片设计部门调人去芯片制造那边的,尤其是某个模块完成阶段,技术人员支援流片流程,是业内常态。
流片是指将芯片的设计数据提交给晶圆厂,开始真正的物理制造过程。这是芯片研发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是从“理论设计”走向“现实产品”的第一步。
但这次不一样。
姜蕴宁不仅仅是某个环节的工程师,她是整个“苍穹”项目的核心人物。眼下,“苍穹x4”方案刚刚通过,团队正紧锣密鼓地迈入模块开发的关键阶段。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核心人物却被调走了……
“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开疆拓土而已。这些年能和大家一起奋斗,我真的很开心。”姜蕴宁站在会议室最前方,目光真诚而温柔。
她明明还很年轻,却总让人忘了她的年纪。
“我们今天的会议,首先是宣布我要调走的事情。其次,是关于接下来工作的交接——由刘致来负责。”
姜蕴宁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语气沉稳而有力,“我相信刘致有能力带领大家继续前进,大家也要多多支持他。”
会议室内响起轻微的回应声。
“我会尽全力做好交接工作,确保所有信息和资源无缝传递。任何问题,大家随时找我。”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我相信‘苍穹’团队,未来一定更加辉煌。”
终于,有人小声打破了寂静:“走就走,说不定过几天就回来了……”
语气带着几分不安犹豫,像是在试图说服自己。
这短短一句话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沉积已久的情绪波澜。
毕竟,姜蕴宁可是创造了基地最快进入核心的纪录保持者,她怎么可能没完成任务就灰溜溜地回来呢?
一个星期后,姜蕴宁交接完毕,奔赴下一个战场。
这段时间,她除了安排工作,就是夜里加班加点地研读陈柏然递来的那一沓厚厚资料,努力熟悉新的工作内容。
资料里详细记录了芯片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从高精度工艺要求,到微米级的误差容忍,再到材料性能的极限指标。
这些数据和规范看似冰冷,却无声地揭示着制造过程背后潜藏的无数挑战和变数。
姜蕴宁渐渐意识到,设计蓝图虽已成型,但真正落地成品,需要克服的困难远比她想象得多。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进制程所需的极紫外(EUV)光刻机,目前全球高度依赖少数几家厂商,且存在进口限制。
芯片制造的最大难题往往不在设计,而在制造设备的瓶颈,尤其是被誉为‘芯片制造之眼’的光刻机,它掌控着制程的关键精度。
团队现有设备仍显不足,国产光刻机虽在加速攻关,但距离主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姜蕴宁看着手中的资料,眼神逐渐沉稳而明亮——她知道,自己真正的战场回来了。
表面上,姜蕴宁是团队中公认的芯片设计专家,专注于电路架构与系统优化。然而鲜有人知,她真正的专业优势,并不在设计本身,而在更为基础的设备制造领域。
在德国留学期间,她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系统学习了工程力学与热动力系统等核心课程,训练扎实、理论严谨。她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还深入研究了工程理论在复杂系统集成与优化中的实际应用。这些积累,让她在面对高端设备时,比谁都更有底气。
这是一场更为艰巨的攻坚战,也是“苍穹”项目必须跨越的关键障碍。
姜蕴宁到芯片制造技术中心报到。
虽然她在这里算是新人,但没人敢把她当新人使唤。除了她在圈内“名声在外”,更因为上头早已下达命令,要全力支持她的工作。
在全面了解问题之前,姜蕴宁决定亲自走一趟芯片制造车间。
厚重的防尘服、恒温无尘环境、一刻不停运转的产线——姜蕴宁站在观察区外,隔着玻璃,看着那台早已落后的光刻机缓慢移动。每一次曝光、对准、重复校准,都仿佛在用尽设备的最后一点精度。
姜蕴宁看得出来,产线上的工程师们已经尽力优化流程,很多技术卡点甚至被反复“打补丁”式地解决。但核心设备的能力,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花板。
工作人员秦昊阳领着姜蕴宁沿着洁净走廊缓缓前行,脚步声在空旷的无尘通道中格外清晰。
他边走边介绍,“这台光刻机已经服役多年,核心技术参数几乎锁死,升级空间非常有限。我们尝试过调整曝光时间、光源强度、还有部分光路系统,但效果都很有限,关键还是硬件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