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会议室。
姜蕴宁原以为能看到一群精神焕发、斗志昂扬的团队成员,结果一推门,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蔫头耷脑。
“怎么回事?”她皱了皱眉。
角落里有人忍不住哀嚎:“昨天白天睡太多了,晚上根本睡不着,结果就在床上头脑风暴了一晚上……现在反倒更困了。”
姜蕴宁看着他们,神情微微一动,像是叹息,又像是理解。
项目正处在攻坚阶段,数据刚刚有了突破,哪怕放假了,也很难真正放松下来。即使在非工作时间,大脑也像开了挂一样停不下来。
科研人最怕的不是加班,是灵感深夜偷偷上线——一边洗澡一边推公式,一边睡觉一边想模型,每一个梦里,都是“头脑风暴”。
稍作休整后,姜蕴宁便进入正题,带领大家围绕系统临界震荡的问题展开讨论。
她首先简要地回顾了系统当前面临的不稳定性,然后一边在白板上写下关键词,一边缓缓道:“我们之前的思路,倾向于一次性整体调优,想要找出一个最优参数组合,直接解决震荡问题。但这其实是一种冒险。”
她扫视了一圈,继续道:“我们都清楚时间紧,所以本能地想压缩流程,一步到位。但这种多变量耦合的系统里,想要一次性全局调优解决系统震荡问题,风险太高,而且效率也未必高。”
她顿了顿,转头看着众人,语气放缓几分:“我这两天突然想到,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更基础的方式——分步处理。与其盲目加速调优,不如先细致将系统拆解成多个子模块,把变量逐一剥离,分别测试、评估其影响,慢慢摸清临界边界,再综合调节。”
她一边说,一边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初步的变量影响分布图。
有成员举手,语气中带着几分犹豫:“姜工,这种方法当然更严谨,但……我们现在的时间窗口很紧,逐个变量测试,时间上可能根本来不及。”
会议室顿时陷入短暂的安静。
大家心里都明白,若非时间紧迫,哪怕花上十年二十年攻克这道难关,也毫无怨言。
但现实摆在眼前——时间不等人。
姜蕴宁点了点头,神情不意外,反而更冷静了些:“你说得对,时间确实是主要问题。但如果我们继续试图用‘一把钥匙开所有锁’,却打不开,那才是真正的浪费。”
她走到白板前,把原本的时间线划分为几个阶段:“我们不必面面俱到。前期先选出高影响权重的几个变量,优先进行局部优化,搭配仿真模型并行推进,先让系统稳定下来。这样既能控制风险,也能为后续争取更多调试空间。”
姜蕴宁提出的是多线并行推进的思路——优先局部优化,结合仿真模型同步进行,分阶段逐步稳定系统,从而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她转身看向大家,语气坚定:“我们没有捷径可走。”
紧接着,她收起记号笔,语气平稳:“下一步,先把变量按影响程度排序,我来带第一组做初步验证,其他人准备支持数据。”
按照姜蕴宁的计划,虽然整体节奏比之前稍显缓慢,但每一步都更加扎实稳健。团队逐一剥离变量,针对关键因素进行细致优化,仿真模型的同步验证也大大减少了试错成本。
随着系统逐渐趋于稳定,成员们的信心也不断提升,整体进展比预期更加顺利,攻坚难关的曙光逐渐显现。
而时间节点来到了第二阶段的倒数第二天。
整个“晨曦”项目团队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最后的调整和测试。
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一次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走向。
会议室里,姜蕴宁站在白板前,几位组长围坐一圈。
她指着最新的仿真数据说:“这组参数调整后,系统震荡幅度明显降低,响应速度也符合预期,接下来我们重点观察这个变化能否稳定持续。”
工况识别组的组长蒋国雨皱眉道:“不过在极限工况下,偶尔还有短暂波动,是否需要针对这一点做额外的缓冲措施?”
“额外的缓冲措施”就是针对“极端情况的突发波动”提前做些保险和缓冲。
姜蕴宁点头回应:“确实如此,我们可以在控制算法里增加动态调节模块,实时补偿这些波动。孙工,这部分方案的设计就交给你了,争取今天下午五点前拿出初步方案。”
孙卓越立即接话:“没问题,我会加快进度,确保方案稳妥可靠。”
张新然看着屏幕上的数据,轻声提醒:“另外,系统的传感器响应时间有微小延迟,或许也会影响稳定性,我建议同步调试一下硬件部分。”
姜蕴宁满意地点头:“很细心,硬件和软件必须同步优化,大家分头行动,晚上八点再次汇总结果。”
众人纷纷点头,会议气氛紧张而有序,大家都感受到了最后冲刺的压力与希望。
姜蕴宁深吸一口气:“大家都辛苦了,离成功越来越近了,坚持住!”
隔天,团队正式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全部优化任务,系统运行稳定且各项指标达到预期标准,这标志着第二阶段的顺利结束。
在这阶段的攻坚中,“晨曦”项目团队针对延迟、误差、漂移以及环境扰动等问题逐一优化,特别是在极限工况下通过引入动态补偿,有效抑制了系统波动。各组密切配合,信息共享,确保整体进度同步。最终,不仅实现了系统的显着稳定,还为第三阶段的整体验收与边缘测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标志着华国在光刻机核心技术上跨出了关键一步,距离实现国产高端光刻机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这一阶段的成功不仅极大提升了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也为接下来的挑战积累了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彰显了自主创新的实力,增强了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话语权,为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替代注入了强劲动力。
接下来,团队将继续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迎接更加严苛的整体验收与边缘测试,争取早日实现量产投用。
一个多月来,华国始终立场坚定、应对有序,其毫不妥协的姿态也加剧了灯塔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