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思考是不一样的。
这是会议室里所有坐着的人能想到的差别。
这时,于晴举起手来,姜蕴宁笑着点头示意:“于晴。”
于晴也笑,两人已经很久没见面了。
她看着姜蕴宁,缓缓问:“姜工,培训结束,顺利出师的话,怎么确定我们会分到哪个项目部门呢?”
话音一落,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竖起耳朵认真听。
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最重要的!
“你还想造武器吗?”姜蕴宁忽然问。
于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没想到姜蕴宁竟然还记得,“想……”
虽然于晴外表看起来柔弱文静,但她心里怀揣的却是最硬核的科技梦想。
对于她的志向,大家并不感到意外。
在场的学员们,谁不是怀着一腔热血,想着要造点什么?
武器、设备,啥厉害造啥。
“那就好好努力。”姜蕴宁的目光扫过全场,“我不能保证你们一定能去心仪的项目部门,但是,如果能真正掌握我要求的全部内容,顺利出师的话,到时候,多的是抢着要你们的人。”
话音落下,教室里寂静无声。
一场无声的誓师,就此拉开。
在正式培训开始前的两天里,姜蕴宁几乎没离开过国防大学专门为她准备的办公室,手边堆满了厚厚的资料和最新的研究报告,桌面上散落着各种草图、计算表和笔记。
她的目光紧盯着最新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前沿技术报告,仔细浏览各种材料性能数据、结构优化方案和智能控制算法。无论是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还是各类实验室的最新突破,她都一一梳理、对比、分析,只为让学员们在培训中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并理解各领域最前沿的成果。
每当发现值得尝试的方案,她便迅速标注关键点,为即将开展的培训调整任务细节,确保学员既能面临挑战,又能在实践中真正学到跨学科整合的能力。资料整合完成后,她又将其中的复杂难点重点标注,然后装订成册,复印成培训材料。
动员会议一结束,姜蕴宁没有给学员们半点时间去互相熟悉,也没有让他们讨论闲聊,而是将培训材料发放下去,直接布置了第一阶段的培训任务。
时间为期一个月,内容覆盖材料科学、结构力学、电子工程和控制系统。
表面上看似宽泛而抽象,实际上,每一项都是高阶交叉应用,目的只有一个——打散每个人原有的专业局限,强迫他们建立跨学科的“共同语言”。
拿到培训材料,所有人迫不及待地翻开,可一眼看到密密麻麻、满是公式和图表的内容,不免心头一紧,既兴奋又有些忐忑。
在座的学员们都清楚姜蕴宁有多响亮——人家的成就简直如神般不可企及。可现在,这位神一般的存在,把一摞资料交到他们手上,却淡淡地说:“只要掌握,你们也能飞升成神。”
搁谁,谁能不激动?
紧接着,投影屏亮起,考核题目赫然出现:
《给你一种新材料,要求用它设计一个在极端温差下依然能稳定运行的无人探测装置。》
教室里瞬间安静,只有翻动资料的声音和轻微的呼吸声。
姜蕴宁扫视全场,目光如利刃般锐利,语气冷冽而有力:“从今天开始,你们要面对的,是跨领域的真正挑战——极端环境材料、复杂结构力学、高速信号处理,以及自主智能控制。”她指着投影上的题目,语气坚定,“你们必须在一个月内,把这些知识融合起来,设计出能够在极端低温条件下稳定运行的装置。”
这个题目,成了他们自学跨学科知识的起点,每个人都像被推入一片未知领域。
“这个阶段,我暂时不要求你们完成完整的无人探测装置,但必须提交一个可行性方案,展示你们的思路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划重点——暂时。
如果他们没猜错,下个月的重点,很可能就是按照自己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去动手制作。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互相对视,从彼此眼神里都看到了同样的猜测。
正常,在座的都是挤过高考独木桥的人精,最会的就是抓重点了。
姜蕴宁举起一本培训材料,继续说道:“你们手上的培训材料已经涵盖了截至上周的前沿研究成果,可以参考。我不会直接教你们公式,也不会像读书时那样教授基础知识。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无论难易,都可以来问我。但记住,我只会点拨方向,不会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
如果是“晨曦”项目团队或者“苍穹”团队的成员在场,听到有人想随意问姜工问题,肯定会在心里狠狠提醒:先想清楚了再问,千万千万别胡胡咧咧瞎问。
一旦被姜工发现你的薄弱环节,她会直接进行点对点强化训练,那种体验几乎生不如死。
虽然被单独“开小灶”意味着有机会获得显着进步,但代价却是无尽的压力和高难度的挑战。
姜蕴宁停顿了一下,指着屏幕上复杂的示意图:“你们要做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框架。
如何拆解任务,把复杂问题分成材料、结构、电路、控制四块?
如何分析材料性能与结构约束?
如何整合电子系统和控制算法?
每一步,都需要你们自己去判断、去推演、去验证,自己去查资料或用已有知识去填坑。关键节点我会点拨一下,但所有决策、所有设计,都是你们自己的。”
这时,来自南航大学的苏修远举起手来。他是南航大学新引进的青年学者。
姜蕴宁示意他发言。
苏修远朗声问道:“姜工,我们设计出来的方案,如果可行性高,会投入生产吗?”
姜蕴宁嘴角微微上扬,淡淡一笑:“我们本身就是在做研究。在这个阶段,如果你们能有真正的创新突破,自然可以推进到生产环节。并且——表现出色的方案,不仅会得到实验资源支持,还可能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
教室里瞬间一片躁动,低声议论声此起彼伏。
虽然是在参加培训,但只要设计出突破性的方案,就有机会获得实验资源的倾斜,甚至直接参与真正的科研项目?
梦想直接照进现实?
——这个诱惑可太大了!
每个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脸上带着兴奋。
姜蕴宁最出名的,不是她被誉为“华国光刻机之母”,而是她就像一条锦鲤一样——到哪里,哪里就有突破。
现在,他们在她的指导下,突破不是指日可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