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作者:姜蕴宁、顾远舟。
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居然凑到一起写了一份方案?
有一种林黛玉和花和尚鲁智深在一起倒拔垂杨柳的即视感。
“这是你和姜蕴宁一起写的?”徐良诚不可思议地问。
顾远舟摇摇头,解释道:“这是姜蕴宁写的,我来提交,所以就署了我们两个人的名字。”
徐良诚:“……”
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
那是不是经手的工作人员都能把自己的名字署上去?
要不,我也签一个名?
顾远舟也很无奈啊。
这是他烧了不少脑细胞能想出来的,最要脸的解释方式。
他开口说道:“这个方案是姜蕴宁写的,可行性完全没问题,而且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如果审核顺利通过,就需要专门组建团队来研究。她自己不想负责,所以就交给我来处理。”
徐良诚眼神复杂地看着手上的方案——那确实是姜蕴宁会干出来的事情。
天才的脑回路,一般人很难懂的。
顾远舟想了想,又继续说道:“自主编队控制算法是微卫星群协同作业的核心技术,对科学实验、地球观测以及空间探测等任务都有直接推动作用,是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
简而言之,一句话,非常重要。
徐良诚微微点头,目光扫过桌上的资料,看了一会儿方案内容之后,认真说道:“方案我已经初步了解,方向明确,整体思路可行。这类重要课题,需要专门团队进行研究。”
他刚刚浏览了一下方案,里面包含大量复杂严密的数学建模、轨道优化和算法验证,这些正好是顾远舟擅长的领域。只能说,姜蕴宁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了最擅长的人去做。
徐良诚沉思片刻后,开口说:“姜蕴宁既然把方案给了你负责,我也没有任何异议,但具体人员和计划,还需要经过内部讨论和审核。”
他顿了顿,又问道:“团队组建上,你这边有什么具体打算吗?人员配置和时间节点大概如何?”
顾远舟微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口道:“关于团队组建,我打算优先挑选在轨道计算和卫星协同控制方面有经验的核心人员,预计人数在八到十人左右。”
他顿了顿,语气平稳,“除此之外,还会配备两名研究助理,负责数据整理和模拟验证工作。”
“时间节点方面,”顾远舟犹豫了一下,继续说道,“如果审核顺利,我们希望在半个月内完成团队组建和任务分配,随后启动初步算法测试和模拟验证。整个初步阶段预计三个月完成,届时会向科技部提交中期报告。”
不怪顾远舟催得急,这个方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航天科研的前沿技术突破,而且具有战略意义和可落地性强的特点。更关键的是,在姜蕴宁将方案拿给他之前,相关团队尚未开展系统研究,这让抓紧时间推进变得尤为迫切。同时,这个方案能够提升团队能力,为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新动能。
“当然,”他补充道,语气略带谦逊,“具体人员和计划,还需结合实际审核意见进行调整,我会根据科技部的指导进行方案的优化。”
“轨道计算和卫星协同控制方面的人才本身就不多,给到十人的话有些难度,估计在八人左右比较合理。”徐良诚说。
顾远舟微微点头,眼神里闪过一丝认真与权衡:“明白了,徐部长。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就按八人左右来安排核心团队,保证每位成员都有足够经验和任务覆盖能力。”
顾远舟这次休假回京市,本以为能稍微轻松一下,结果却发现自己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加班而已。光是和西北航天基地负责人俞建川的内部工作电话会议就开了三个,再加上往返科技部就方案可行性和团队准备情况进行讨论,顾远舟几乎没有一刻能停下来。
姜蕴宁回到国防大学,时间过去了半个月。
因为篡改数据,苏修远被安排在基地的观察区,行动受到严格限制。虽然离开了正式培训,但他仍然可以坐在实验室的角落旁听讲解,观察学员们的讨论和操作,记录每一条实验原理和操作细节。
桌上摊开着整理好的资料和文献,他翻看着,眼神时而专注,时而略显空洞。
科技部安排的教学助理定期过来查看他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让他回答,但所有操作都必须在监督下进行。对于任何关键实验设备,他只能观察,不能触碰。
被限制的自由让苏修心中既焦躁又无奈。他时不时揉揉太阳穴,暗暗自责,也在思考自己篡改数据的后果。
他清楚,自己能做的很有限——主要是整理数据、辅助模拟、学习理论知识,以及记录反思心得。他知道,这段时间既是惩戒,也是磨练,若能度过,或许还能挽回些科研声誉。
就在苏修远专注翻看资料的时候,姜蕴宁轻轻走到他旁边坐下。
“这段时间,应该挺难受的吧。”
她的目光投向实验室里忙碌的学员们,每两人一组,专心讨论和操作,动作紧凑而有条理。与他们的充实与忙碌相比,苏修远的孤独显得格外明显。
“我们两个岁数相差不大,就当朋友坐在一起聊聊天。”姜蕴宁压低声音说。
苏修远心情有些复杂,他略微点了一下头,没有说话。
“在这一批学员里,你算是很有天赋的。”姜蕴宁缓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自言自语的味道,“你的考核试卷,我看了三遍。”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不远处的学员身上,继续说道:“尤其是你写的关于火星建立一座小型科研站的部分,重点的动力来源与类型,你强调了在火星环境中必须兼顾效率、可靠性和低维护需求。”
“你还总结了发动机核心目标——在低温、低压、多尘的火星环境中,稳定输出所需功率,确保科研站设备和生活系统长期运行,同时具备高效散热和安全冗余能力。”
苏修远闪了闪眼睛,他原以为姜蕴宁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她真的认真看过,并记得如此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