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蕴宁整整离开了一个月。
而大家也跟着休息了一个月。
当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休息”。只是不做科研,并不是停下来什么都不做了。
在这一个月里,姜蕴宁为他们安排了一整套学习内容,等于是变相的特训。相比日夜连轴转的科研,学习算是轻松了不少。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
她安排的课程难度,只有真正学过的人才知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他们当前的研究领域。
这样做,姜蕴宁自有她的理由。
破空2号的挑战远非1号可比,以团队现有的能力,想要直接突破几乎不可能。要想迈过去,所有人必须拧成一股绳,不仅要配合默契,还要持续学习、共同进步。
不过,大家再一次刷新了对姜蕴宁的能力的认知——在军工所那种强度下,还能抽空准备好团队所需的系统资料,本身就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不然,许长风又怎么会感慨:“她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会议室。
确定所有人都到齐了,时间刚好两点。
姜蕴宁开口道:“今天会议的目的有两个:第一,讨论破空2号的初步方案,准备立项;第二,针对过去一个月的学习,大家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集中讨论。”
话音刚落,陈语妍举手发问:“姜工,上次不是说,破空3号也要一并上交吗?”
姜蕴宁点头:“是的,3号的初步方案也在准备。但要明确一点,立项是有先后的,这是为了保证技术路线连贯。必须等2号的讨论完成,最终方案定下来之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修订和完善3号,再一并上交。否则,3号只能停留在纸面,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陈语妍明白了姜蕴宁的意思:同时规划,但分阶段立项。
姜蕴宁见她理解了,便继续说道:“破空1号的研制成功,验证了我们的想法和技术完全可行,也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接下来会一帆风顺,因为破空2号的技术跨度要大得多。”
说着,她点开了幻灯片。
屏幕上显示的是破空2号的研发时间表,细致而紧迫。
“这是破空2号的研发时间表,和1号的时间差不多。”姜蕴宁指着幻灯片说道,“但是大家都清楚,当初1号并没有按预定时间完成,而是延长了不少。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按照这个时间来推进2号的研发呢?”
她停顿了一下,扫视每个人的眼睛,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已经成功验证了概念。而我们,也已经成长。
对于技术和流程,我们都打磨成熟了,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更大跨度的2号。
只要大家保持一致的节奏和专注,我们完全可以按计划推进破空2号的研发,不会再拖延。”
姜蕴宁点开下一张幻灯片,上面是破空2号的整体框架设计图。
“唔——”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小小的抽气声。
每个人都被图上复杂的技术结构和浩大的研发规模震住了。
密密麻麻。
细节精密而庞大。
肉眼可见的系统模块更多,接口关系更精细。
相比破空1号,2号在结构设计上明显复杂得多。
姜蕴宁见大家都看得差不多了,缓缓继续说下去:“从这张图,大家应该能看出2号与1号的区别。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攻克的整体框架。”
她停顿了一下,“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因为1号的研制成功,所以2号的研制也会轻松。一代一代的迭代,只会让方案更完善,而更完善,也意味着更大的难度。”
姜蕴宁点击下一张幻灯片,上面是破空2号的关键技术指标,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晰而详细。
这一次,抽气声更大了。
听着几近于一致的抽气声,姜蕴宁笑了,“你们抽气声小点,我本来对你们信心满满,你们这样的反应,让我听着心好虚。”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紧张的气氛稍稍松了一些。
但他们的表情依旧严肃。
别问,问就是他们实在笑不出来。
他们已经都被幻灯片上指标的密集和精确度震住了。
姜蕴宁也收起笑容,沉声说道:“这些指标,决定了破空2号的核心性能,每一项都至关重要。大家要明白,这不仅是数字,它们背后代表的是技术难题和每个人的责任。这,也才是真正体现破空系列价值和意义的地方。”
“大家对初步方案应该都有了基本认知。接下来,我们进入细节讨论环节。”
她停顿了一下,补充道:“任何你们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者觉得没有必要保留的部分,甚至其他想法,都可以提出来。”
所有人的面前都摆着一份纸质资料。
那是破空2号方案的初稿。
“开始吧。”
方案讨论正式拉开帷幕,整个过程几乎就是一场巅峰对决的头脑风暴。
两天时间里,团队成员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把所有认为需要处理的问题一一拎出来反复讨论。
会议室里此起彼伏地响着这些声音:
“我认为这样处理会更好……”
“你说得不错,但我觉得如果换成这样呢……”
“还有没有可能……”
“姜工,你怎么看?”
逻辑推演和技术辩论交织在一起。
空气里弥漫着紧张而专注的气息。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专注于方案的每一个细节。
苏修远主要负责记录。因为初稿是他完善过的,现在大家做的,就是对他的方案进行集体修订和优化。
时不时有人低声翻阅资料,验证自己的想法;也有人走到会议桌或白板前,勾画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
姜蕴宁坐在会议桌的边缘,一边参与讨论,一边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状态。经过这段时间的推敲,她对接下来的工作分配已有了清晰的计划。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不沿用破空1号研发时的安排?
原因很简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破空2号涉及更大跨度的技术突破,系统模块更多,接口关系也更复杂。如果直接沿用1号的安排,容易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浪费资源。因此,她必须根据2号的新技术跨度、团队能力和任务特点重新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