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房子里待了几个小时之后,阮思雯终于感到一丝释然。
她本应像他们一样消散,但如今,她多了一次生命的机会。过去的时光已经无法挽回,她不应再完全沉浸在过往的怀念里。
她抬起头,看着屋子里的一物一景,心下坚定。
她应该像姐姐那样,面向未来,让生命承载更多的意义。
在过去与现在的交错中,她心头的悲伤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轻松与宁静。
阮思雯转头对林成说:“这房子辛苦林先生照料,就按之前苏先生的方式维护就行。”
林成点点头,语气温和,“阮小姐,这些事情姜小姐已经交代清楚了。”
阮思雯略微皱眉,低声问道:“维护的费用……会很高吗?”
林成微微一笑,眼里带着一丝放心的神色:“阮小姐,这些也都安排好了,姜小姐考虑得很周到。您不必担心,每年的日常维护和清理,她都预留了预算。”
阮思雯听了,心里微微一暖。
在这个时代,她真的不再孤身一人了。
她最后环顾了一圈,看着屋内熟悉的摆设,在心里无声地说一句:再见。
随后转身,语气轻轻地说道:“林先生,我们走吧。”
回到研究所,阮思雯立刻投入到繁忙的研究工作中。
“破空三号”的动员大会安排在三天后,而此时,前期方案已通过首轮验证,团队正在梳理技术路线、细化实施方案,并对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做模拟推演。整个团队紧张而专注,每一次讨论都在为正式启动做好充分准备。
苏修远在燃烧室组简直快乐得不行。
果然,燃烧的艺术,不只是能量的彻底释放,更是一种精准与力量的完美结合。
“现在就等着开干了。”他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蠢蠢欲动。
这段时间,他一直全身心投入在燃烧室的设计和模拟计算中,不断优化参数,推演每一种可能出现的燃烧状态。不厌其烦调整的过程,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他却甘之如饴。
每一个理论验证都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实验积蓄能量。
对苏修远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充满激情的艺术创作,而现在,这场“创作”即将揭幕。
而这样的感受,在整个团队里普遍存在。
科研的魅力在于创造与突破。
姜蕴宁召开组长会议,针对“破空三号”的技术路线进行梳理,讨论尚未启动前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明确各小组的准备工作和分工,为即将到来的项目启动做足准备。
会议结束后,团队成员继续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准备中。终于,在所有人满怀期待中,“破空三号”的动员大会按计划拉开帷幕。
研发大厅。
还没有开正式开会的时间,但团队成员已经陆续就位,整个空间充满了低声讨论的喧闹。
姜蕴宁与方景清一同走进大厅时,发现里面热闹得很。队员们并不是闲聊或打发时间,而是每个人都在讨论着接下来的科研前景、各自的设想和期待。
这次动员大会由姜蕴宁主持,方景清则坐在最前排,神情专注。
姜蕴宁的目光扫视着全场,微笑着开口:“准备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动手了。你们很期待,我也一样。现在,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
与往常一样。开工前,姜蕴宁先向团队梳理全球的技术发展现状,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科研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虽然科技不像战争一样,真刀真枪的上。但是,了解发达国家的技术进展,对比自身研发状况,有助于团队精准调整方向,提高效率。
她轻轻按下遥控器,投影仪亮起,第一张幻灯片映入眼帘——
上面清晰展示了全球高性能发动机的研发进展曲线。
姜蕴宁没有多言,直接点击下一张幻灯片。
这是由详尽的数据和资料生成的图表,将各国的研发速度、技术水平和关键指标一一呈现。
数据清晰、分类明确,配合颜色分区和趋势线,让人一目了然。
她手握红色激光笔,轻轻一点,光点沿着图表上的曲线扫过,开口说道:“目前,高性能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但自‘破空一号’以来,各国也在不断加快研发步伐,战略需求和发展定位各有侧重。
以灯塔国为例,他们在高推重比、耐高温先进材料以及燃烧控制系统上仍保持优势,但部分技术壁垒已开始被我们逐步突破,当然,竞争对手在燃烧效率优化、材料复合技术等方面也在稳步推进。
全球高性能发动机领域的竞争,比起上两代,已愈发激烈和复杂。”
她稍稍停顿,补充道:“作为全球航天强国,灯塔国始终追求军事与航天的绝对领先,因此研发重点仍然放在极限性能上——高推重比、强大推力与尖端材料。然而,自‘破空一号’以来,竞争对手也加快了研究步伐。”
她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上面标注着不同国家的代表性发动机型号和关键性能数据。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头号竞争对手灯塔国、毛熊和欧洲。
她指着图表,逐一分析:
“灯塔国我们已经分析过了,现在来看看其他几个国家。毛熊沿袭了苏联时期强大的火箭发动机设计传统,拥有深厚的推进技术积累,在大推力发动机领域依然保持着强劲实力。
欧洲在高效、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方面也有不俗的实力,技术成熟且应用广泛。
至于樱花国,他们在精密制造和微型化技术上非常突出,优势继续保持。”
姜蕴宁轻轻点击遥控器,屏幕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
上面显示的是一张对比图表,一边是国际先进指标,另一边是华国现有成果。
图表上清晰地呈现出差距与潜力。
“说回我们自身。虽然‘破空’系列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仍然必须正视技术积累留下的差距。如果破空三号能够顺利完成研发任务,那么,我们不仅能够在关键指标上实现超越式突破,更有机会真正跻身世界前列。”
姜蕴宁的目标非常清晰:
破空一号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破空二号巩固成果,优化关键指标,进一步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
破空三号迈向世界前列,完成更高层次的技术突破。
破空三号一旦成功,她便功成身退,不再主导火箭发动机的研发,而是把多年积累的技术与经验转向民用领域,推动下一代民用发动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