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沈老三家添了新丁,杏花村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然而,生活的脚步并未停歇,新的故事仍在继续。
二宝和燕澈高中府试的消息不胫而走,周边村庄的人们纷纷前来道贺。
杏花村一下子热闹非凡,二宝和燕澈也成了众人眼中的焦点人物。
二宝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每日更加勤奋地读书,准备着接下来的院试。
燕澈则慢慢的淡出视线,跟着沈砚安,学习着各种兵法和武术。
这一日,村里来了一位衣着华贵的陌生人。
此人四处打听二宝的下落,村民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
最终,陌生人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二宝家。
原来,此人是州城中一位富商,听闻二宝的才华和品德,特地前来结交。
传闻二宝是个泥腿子,这富商想招揽客卿。
就亲自来寻了二宝,并表示愿意资助二宝读书,希望他日后能记得自己。
二宝感激之余,婉言拒绝了富商的资助,他说:“读书之路,当凭自己的努力和本事。
况且我娘亲也能养得起我读书。”
富商对二宝的骨气赞赏有加,留下了自己的名帖,说日后若有需要,可随时找他。
苏寻衣在村子里邀请了亲朋好友小聚,何赛花一家也来了。
王景凌还是第一次来沈清辞家里。
好奇的不得了,尤其是家里的大老虎,他这摸摸那摸摸的。
就连王景澄都看不下去他哥的行为。
二宝在此次府试中一鸣惊人,荣登案首之位。
消息传开,整个州城都为之轰动。
知州郑文向来爱才,听闻沈清辞如此年轻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早就急不可耐,再加上那日周梦辞和他说的。
心中好奇不已,当下便决定要亲自见见这位后生。
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郑文设宴邀请沈清辞及其先生柳夫子。
沈清辞身着一袭蓝色的长衫,面容清秀,眼神清澈。
柳夫子则是一身儒雅的装扮,举手投足间尽显学者风范。
众人入座后,佳肴美酒纷纷呈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郑文放下酒杯,目光专注地看向沈清辞。
他的眼中满是赞赏与爱惜,缓缓开口说道:“沈清辞啊,你这才华,在这杏山村这小地方怕是被埋没了。
应当去州城更好的学院读书,方能有更大的成就。”
柳夫子一听,当即放下筷子,脸色微微一沉,反驳道:“郑大人,此言差矣。
我柳某人虽不才,但自问教这孩子还是绰绰有余。
清辞在我身边,我定能将他培养成才。”
郑文也不甘示弱说道:“柳夫子,您的教学能力本州自然是知晓的。
但州城学院名师众多,藏书丰富,学院氛围浓厚,更有同窗交流探讨的机会。
这些资源,岂是你这书院所能提供的?
沈清辞若能去州城深造,定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对他的未来发展益处多多。”
柳夫子轻哼一声说道:“郑大人,育人之道,重在因材施教。
清辞的性情和学习习惯我最为了解。
我所传授之知识和方法皆是根据他的特点量身定制。
州城学院虽好,但未必适合清辞。
且我与清辞相处,亦师亦友,这种情感和默契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郑文摇了摇头,说道:“柳夫子,您莫要过于狭隘。
年轻人应当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追求。
州城学院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优秀学子,沈清辞在那里可以与他们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在这样的的环境中,他才能更快地成长和突破。”
柳夫子眉头紧皱:“郑大人,我并非狭隘。
清辞如今所学,根基扎实,循序渐进。
若贸然去州城,面对众多新的知识和方法,恐会无所适从。
反而影响了他的学习进程。”
郑文提高了声音:“柳夫子,您这是过于保守。
大家都在进步,学问也在不断发展。
沈清辞也需要接触新的理念和观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柳夫子大声说道:“郑大人,您只看到了州城学院的表面优势,却忽略了教书育人的本质。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格。
这些,在我这里,清辞都能得到最好的引导。”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发激动,争得面红耳赤。
一时间,饭桌上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尴尬。
二宝见此情形,心中焦急万分。
他深知郑文大人是出于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发展。
而柳夫子则是对自己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信心,坚信自己能在他的教导下成才。
他不想让两位尊敬的长辈因为自己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二宝赶忙起身,恭敬地说道:“郑大人的好意,学生心领了。
但柳夫子于我,不仅是授业恩师,更是人生导师。
我自启蒙以来,便一直在夫子的教导下成长。
夫子对我的关爱和付出,学生无以为报。
他的教诲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他的鼓励如春风温暖我求知的心灵。
正是因为夫子的悉心教导,我才有今日之成绩。
学生深知去州城学院,或许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但我更相信,留在夫子身边,我同样能够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学生愿继续留在夫子身边,还望郑大人谅解。”
郑文听了,长叹一声:“罢了罢了,既是你自己的选择,那便依你。
只盼你日后莫要辜负了这一身才华。
要更加努力刻苦,为家乡争光,为百姓谋福。”
柳夫子也缓和了神色,微笑着看向沈清辞,眼中满是欣慰。
“清辞,你既已做出决定,为师定当不负所托,倾尽全力教导你。
只要你勤奋好学,持之以恒,为师相信,你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这场宴席在略显紧张的氛围中结束。
与此同时,沈二宝的名声在杏山村越来越响亮。
许多学子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学习方法和心得。
二宝也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