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拱手,带着一丝质疑:“云亭先生高论,振聋发聩。
然,先生所言‘行万里路’,耗费巨大,非寻常寒门学子所能承担。
若无力远行,是否便无法‘格物致知’,无法求得真学问?
此非有违圣人‘有教无类’之训?”
这个问题,问出了许多寒门学子的心声。
云亭微微一笑,笑容温和:“问得好。
‘行万里路’,非特指耗费巨资、周游列国。
其核心在于‘行’与‘格’的精神。”
云亭环视众人,声音清朗:“‘行’,可以是走出书斋,到市井中观察百业。
可以是深入乡野,了解农桑稼穑。
可以是游历附近的山川风物,体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道。
甚至可以是静坐家中,用心‘格’一草一木、一器一物的细微之理。
关键在于,你是否带着‘格’的心,带着求知欲去观察、去思考、去印证。”
云亭看向提问的老儒生,语气真诚:“譬如先生您,治学一生。
虽未必远行万里,但您教导学生,必先‘格’其心性、‘格’其志趣,因材施教。
您批阅文章,必‘格’其立意、‘格’其章法,字斟句酌。
此乃另一种‘行’与‘格’。
其本质,与云某所言并无二致。
真正的学问,在用心,在求真,而不在足迹所至的远近与花费的多寡。”
老儒生闻言,先是一愣,随即面露愧色。
继而化为深深的敬佩,对着云亭深深一揖:“云亭先生一言,如拨云见日。
老朽受教了。” 他心悦诚服地坐下。
又有一位年轻气盛的学子起身,带着几分不服气:“云亭先生,您推崇‘行’,然则读书人立身之本,终在科举功名。
若如您所言,耗费时日去‘行万里路’,岂非耽误了举业正途?
若考不上功名,所学再多,又有何用?”
此言一出,也引起了不少附和之声。
云亭不恼反笑,笑容中带着些许了然:“功名,乃进身之阶,济世之器,自然重要。
然,若只为功名而读书,只读那几本应试之书,即便侥幸得中,也不过是又一个‘贾世仁’,空有其表,内里空空。
甚至可能成为祸国殃民的庸官、昏官、贪官。”
云亭继续直视着这位年轻学子,“真正的学问,是根基。
‘行万里路’所开阔的眼界,所磨砺的心志,所体察的民情,都将融入你的记忆。
待你他日步入科场,你笔下的策论,将不再是空泛的议论、堆砌的辞藻,而是融入你对社稷、对民生的真切感悟。
字字千钧,力透纸背。
考官阅之,岂能不动容?此其一。”
“其二,即便一时科场不利,你所拥有的真才实学、开阔胸襟与坚韧意志,难道就无用武之地?
可着书立说,教化一方。
可钻研百工,造福桑梓。
可经商行贾,通有无而济民生。
条条大路皆可践行‘修身、齐家、济世安民’之志。
岂能因一纸功名而否定了学问本身的价值与人生的万千可能?”
他看向那提问的学子,语重心长:“年轻人,莫要将路走窄了。
功名是目标之一,而非唯一。
真才实学与经世致用之能,才是你立于天地间永不褪色的底气。
他日沈清辞随我远行,非为逃避科考,而是为了将来能以更深厚之基、更开阔之胸襟,去走那条‘济世安民’的正途。
无论他将来是否登科,云某相信,他都将成为一个于国于民有益之人。”
一席话,鞭辟入里,掷地有声。
那年轻学子面红耳赤,讷讷不能言,最终心悦诚服地坐下。
全场学子,无论出身贵贱,无论志向如何,此刻都对“学问”与“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云亭一整个下午,妙语连珠,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将各种或尖锐或浅薄的质疑一一化解,更将其“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阐述得淋漓尽致。
听得众人纷纷称赞,大儒不愧是大儒,云亭先生这名声真不是虚的。
讲经堂内外,气氛热烈而纯粹,只剩下对真知的渴求与云亭的崇敬。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日头已微微西斜。
云亭最后走回主位,目光再次落回一直安静聆听、眼神却越来越亮的沈清辞身上。
他脸上露出欣慰而期许的笑容。
“清辞。”
“学生在。” 二宝应声上前,双手依旧紧握着那枚温热的赤玉令。
“今日讲学,你可有所悟?” 云亭的声音温和。
二宝深深吸了一口气,“学生悟了,悟了学问之本在‘格’与‘行’,悟了立身之本在‘诚’与‘知’,悟了济世之道在‘知行合一’。
学生定当谨记恩师教诲,以万里路为课堂,格万物,求真知,砥砺心志,不负恩师期望,不负此身所学。”
二宝的声音清越,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气。
更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决心,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书院上空。
“好!” 云亭朗声大笑。
他环视全场, “诸位,今日闻林书院一聚,非为云亭一人之声名,更非为沈清辞一人之前程。
云某所愿,唯在薪火相传。”
“望诸位牢记:学问之道,不在高墙之内,而在广阔天地之间。
不在故纸堆中,而在黎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之中。
不在空谈清议,而在身体力行。”
“持心守正,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方为大道,以此立身,以此治学,以此济世。
我辈读书人,方不负圣贤教诲,不负家国期望,不负这煌煌青史。”
他的话语敲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余音袅袅,经久不息。
讲学已毕,云亭不再多言,对着全场微微颔首致意。
云亭再次清了清嗓子,“诸位远道而来,听云某絮叨半日,想必早已腹中空空。
今日这顿晚饭,便由我云亭做东,聊表谢意。”
在众人惊喜的目光中,他话锋一转,“地点嘛,不拘一格。
杏山镇的【苏记食肆】总铺,或是府城的【苏食肆记】分号,诸位可自行选择。
车马方便,府城也不过半个时辰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