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澈正在帮一位老匠人收拾工具,见县令到来,连忙行礼。
“小公子不必多礼。”任见迁笑道,“本官看你在这里很是自在。”
燕澈恭敬地回答:“晚生在这里教孩子们读书,闲时向老师傅学习竹编,日子过得倒也充实。
前日里还帮着设计了几个新样式,已经送到京城去试卖了。”
任见迁点头赞许:“读书人不拘一格,能文能武,方为全才。
你如今这般,倒是比那些只知道死读书的强多了。”
夜色渐深,任见迁准备启程回县衙。
临行前,他握着沈砚安的手说:“杏花村对外开放之日,本官定要来讨一杯杏花酒。
还要上书朝廷,为你们请功。”
沈砚安笑道:“届时一定恭候大驾。
不过请功就不必了,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是我和寻衣最大的心愿。”
马车缓缓驶出杏花村,任见迁回头望去,只见村落灯火辉煌,宛如一颗镶嵌在山间的明珠。
他知道,这个曾经普通的穷困潦倒的小村庄,即将成为苏寻衣口中远近闻名的度假村。
而此刻的杏花村里,沈砚安与苏寻衣并肩站在杏花阁顶楼,望着脚下的万家灯火。
“两年了,总算是完成了。”苏寻衣轻声道,语气中带着欣慰。
“这一年来,大家都辛苦了。”
沈砚安握住她的手:“这一切都要感谢你的奇思妙想。
若不是你提出要改造村落,也不会有今日的盛景。”
月光下,杏花含苞待放,仿佛在等待着盛花期到来,迎接四方宾客。
村中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更显得夜色宁静。
次日清晨,任见迁的奏折已经送往府城。
而杏花村的村民们,则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酒楼伙计擦拭着桌椅,食肆厨子准备着食材,花农在玫瑰园中修剪枝叶,竹编工坊里传来清脆的劈竹声。
一切都准备就绪,只待再过几天杏花盛开之时,迎接八方来客。
晨光熹微中,苏寻衣正带着几个村民忙碌着。
沈老大挽着袖子,手里握着一把锋利的竹刀,正麻利地将一根粗壮的竹子破开。
地上已堆了不少处理好的竹篾,粗细均匀,青黄相间。
“弟妹呀,这大水牛真要编两人高?”沈老大仰头比划着,咂了咂舌,“这得用多少竹子啊?
做了大水牛,你的奶茶店竹子会不会不够用?”
苏寻衣抬头笑了笑,额上沁着细密的汗珠:“既然是咱们杏花村的门面,自然要气派些。
大哥你放心,后山的竹子我都看过了,够用。”
“寻衣说得对!”村长走过来,“咱们杏花村的路口太不起眼,多少路过的人都错过了。
是该有个像样的路牌。”
不多时,村口空地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妇人们提着竹篮送来热腾腾的早饭,孩子们在竹堆旁追逐嬉戏,老人们搬来小凳坐在树荫下,一边编着竹篓,一边瞧着热闹。
“寻衣呀,这牛腿要怎么编?”村长沈叔问道,他是村里竹编手艺最好的,此刻正拿着竹篾比划。
苏寻衣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走过去示范:“您看,先这样打底,要编得粗壮些。
不然撑不住这么大的身子。”
几个年轻小伙围在一旁,仔细看着苏寻衣的手法。
她手指翻飞,竹篾在她手中仿佛活了一般,不多时就编出了一个结实的牛腿雏形。
“原来是这样!”沈老大恍然大悟。
“我以前只会编竹背篓,没想到竹编还能做这么大的物件。”
“大家一起动手,准能成。”苏寻衣笑道。
顺手将一捆浸泡过的竹篾分给众人,“这竹子泡过水,柔韧不易断,最适合编大家伙。”
日头渐渐升高,村口的气氛愈发火热。
男人们负责砍竹、破篾,老匠人们负责编织,连孩子们也帮着递送竹条。
苏寻衣在人群中穿梭,时而指点这个,时而帮衬那个,脸上始终挂着温婉的笑容。
沈平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已经开始编织水牛的身子。
他们按照苏寻衣画在地上的图样,将竹条纵横交错,一点点编织成型。
“这里要收紧些,”苏寻衣上前调整着竹篾的走向,“不然牛肚子会塌下去。”
老木匠张叔也来帮忙,他仔细研究了图样后,动手做了一个结实的木架,用来支撑水牛庞大的身躯。
“有了这个骨架,就更牢固了。”张叔拍打着木架,满意地说。
到了午后,水牛的躯干已初具规模。
村民们围在一旁,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就连啸风和瑞瑞也好奇的探头探脑。
“这牛头要昂起来才精神!”
“眼睛要大,要有神!”
“别忘了牛角!”
苏寻衣听着大家的建议,不住地点头。
她指点着村长,亲自编织牛头。
竹篾在村长手中灵活地穿梭,不多时,一个昂首向上的牛头便呈现在众人面前。
“像!真像!”孩子们拍手欢呼。
最精妙的是牛背上的小牧童。
二狗娘主动接了这个活计,她手艺精湛,编出的牧童栩栩如生。
那牧童头戴斗笠,身着短褂,盘腿坐在牛背上,手中拿着一支竹笛。
“寻衣,你看这牧童的表情如何?”二狗娘问道。
苏寻衣端详片刻,笑道:“神态很好,只是嘴角再上扬些,让他像是在笑。”
二狗娘调整了几下,那牧童果然多了几分俏皮可爱。
日头西斜时,一只威风凛凛的竹编大水牛终于完成了。
它昂首挺立,牛背上的牧童笑吟吟地吹着笛子,笛子直指村中方向。
“还差最后一步。”苏寻衣拍拍手上的竹屑,指着旁边那棵早已准备好的杏树。
“把这棵老杏树移栽过来,就完美了。”
男人们一齐上手,挖坑的挖坑,扶树的扶树,不多时,一棵正当花期的老杏树就立在了水牛旁。
粉白的花朵开得正盛,微风过处,落英缤纷。
苏寻衣取来早已准备好的木匾,上面是她亲手写的“杏花村”三个行书大字。
大宝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地将木匾挂在杏树枝上。
“下面还有两行小字呢!”崔涛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