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决定北方命运的战鼓,终于在官渡敲响。
曹操与袁绍,这两位北方最大的军阀,倾尽主力,于官渡展开决战。消息传来,天下为之侧目。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黄河沿岸那片硝烟弥漫的土地,这场大战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未来天下的走向。
零陵,荆南行台。
林越、刘度、蔡文姬、王统领等人齐聚,气氛凝重。案上铺着根据各方情报拼凑出的官渡战场态势图。
“曹操兵少粮缺,袁绍势大,依诸位看,此战胜负如何?”刘度捻着胡须,语气中带着不确定。从纸面实力看,袁绍占据绝对优势。
王统领皱眉道:“袁本初兵多将广,然其麾下谋士各怀心思,将帅不和。曹孟德虽处劣势,但用兵如神,麾下谋臣猛将皆能用力。末将以为,胜负犹未可知。”
蔡文姬轻声道:“关键在于粮草与战机。曹公善于捕捉战机,用兵险奇。若袁军内部生变,或粮道被断,则胜负易手。”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落在了林越身上。他拥有“预知”的能力,早已不是秘密,虽然他自己从不承认,但其精准的战略判断,早已折服众人。
林越沉默片刻,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官渡的位置,语气斩钉截铁:“曹操必胜!”
众人精神一振,等待着他的解释。
“袁绍外宽内忌,谋不断,将不用命,此其一。其二,其粮草囤于乌巢,目标巨大,乃其命脉所在!曹操绝不会放过这一点!”林越依据历史知识,说得极其肯定,“此战之后,北方将尽归曹操所有!届时,其目光必然南移!”
他环视众人,声音沉肃:“诸位,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在官渡之战分出胜负,曹操消化北方之前,将荆南彻底稳固,并积蓄足够的力量!”
巨大的紧迫感,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零陵的各项工作,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加速推进。
军事上,王统领按照新的军制,大力整训部队。常备军扩充至两万,全部装备了最新的铁质三棱箭头弩箭和部分钢刀(得益于郁林铁矿和冶炼技术的改进)。府兵制度也在三郡推行开来,定期操练,储备了大量后备兵员。林越甚至开始着手组建一支小规模的、装备了轻型投石机和床弩的“炮兵”部队。
技术上,水泥驰道的建设日夜不停,第一条连接零陵与桂阳郴县的干道已初见雏形。造船工坊则在尝试建造更大、更坚固、更适合长江水文条件的战船,为未来可能的水战做准备。蔡文姬主持的礼曹,则成功研制出了质量更稳定、成本更低的改良墨水,使得印刷效率和质量再上一个台阶,大量启蒙书籍和农工技术手册被印刷出来,下发各地。
政治上,“荆南行台”的运转愈发顺畅,各项新政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蒙学堂的设立和基础教育的推广,虽然起初受到一些地方豪强和守旧士人的抵触,但在行台强大的执行力和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如减免赋税、提供粮种)影响下,逐渐铺开。越来越多寒门子弟和普通农户的孩童,第一次拿起了书本,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在为零陵培养着未来的忠诚与人才。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
这一日,阿石从桂阳边境匆匆赶回,带来一个紧急军情。
“先生,行台!我们在桂阳与扬州豫章郡(属孙权势力)交界处,发现小股吴军越境,似在勘测地形,并与当地一些山越部落有所接触!”
几乎同时,来自长沙张羡的密信也送到,信中提及,江东新任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权,近来频繁调动水军,巡视江夏,其部将周瑜,更是积极整顿军备,似有西进之意!
所有人的心再次提了起来。孙权的野心,丝毫不逊于其兄!他在稳定内部后,果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西方!荆南,首当其冲!
林越看着地图上江东的方向,眼神冰冷。他想起历史上孙权与黄祖、刘表的连年征战,知道该来的,终究会来。
“传令下去!”林越沉声下令,“桂阳、零陵东部边境,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王统领,水军加紧训练,随时准备沿湘水东进,支援长沙!同时,以行台名义,正式照会江东,质问其越境之事,措辞要强硬!”
他顿了顿,看向蔡文姬:“文姬,恐怕需要你执笔,再给长沙张羡写一封信,陈说利害,坚定其与我联盟抗吴之决心!”
“好。”蔡文姬毫不犹豫地应下。
零陵刚刚开始的和平建设时期,被来自东面的威胁骤然打断。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南疆上空。
林越知道,与江东孙权的碰撞,恐怕比之前与赵范、甚至与孙策的对抗,都要更加激烈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