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队带回的锰矿石样本,在零陵的格物院和工曹冶铁工坊内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林越亲自坐镇,指导匠师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冶炼试验。
最初的尝试并不顺利。直接将锰矿石与现有铁矿混合投入高炉,由于熔点差异和反应特性不明,得到的铁水质地不匀,铸成的钢件要么脆硬易折,要么韧性反而不如从前。几个老师傅私下嘀咕,觉得这黑黢黢的“邪石”怕是真不吉利。
林越没有气馁,他知道合金的配比需要精确的探索。他回忆起笔记中关于“镜铁”(一种高锰生铁)和“富锰渣”的模糊记载,决定调整思路。
“不要直接混炼。”林越在工坊内,对着满头大汗的匠师们说道,“我们先尝试用这小高炉,单独冶炼这锰矿石,尽量提炼出含锰较高的铁水或矿渣。然后,再将这提炼后的产物,按不同比例,加入到我们正常冶炼的优质钢水中进行‘合金化’。”
这是一个更耗费时间和燃料的方案,但也是更接近现代合金冶炼思想的路径。格物院的匠师们依言而行,他们先是建造了专门的小型坩埚炉,用来处理锰矿石,经过反复调整鼓风量和燃料配比,终于得到了一些闪烁着特殊光泽、含锰量较高的中间产物——一种质地特殊的锰铁合金块和富含锰元素的矿渣。
接着,便是关键的配比试验。林越划分了十几个试验组,从添加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不等,将不同量的锰铁合金或锰渣加入到熔化的钢水中,仔细搅拌,观察钢水颜色和流动性的变化,然后浇铸成小型刀条或甲片样本。
每一批样本出炉,都立即进行严格的测试:用重锤敲击检验韧性,用砂轮打磨观察火花,用测试弩箭射击检验甲片的防御力,用新打造的刀条与旧式环首刀对砍……
时间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和试验失败又重来的循环中过去。工坊内烟火缭绕,人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却越来越亮。因为他们能清晰地看到,随着配比逐渐优化(最终锁定在加入约百分之三至五的锰铁合金时),得到的钢材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
“先生!成了!您看!”一名年轻匠师激动地捧着一块刚刚完成测试的甲片跑到林越面前。那甲片相比之前的板甲,厚度略有减少,但重量更轻。甲片中央有一个白点,是测试弩箭在三十步外射击留下的,但弩箭的陶瓷箭头已经碎裂,甲片本身只有轻微的凹陷,并未穿透!
另一边,两名护卫正在用力对砍。“当”的一声巨响,火星四溅。分开后查看,旧式环首刀的刃口崩开了一个明显的缺口,而新打造的锰钢刀条,刃口只有一道细微的白痕,丝毫无损!
“好!好!好!”林越连说三个好字,抚摸着那冰凉而坚韧的锰钢甲片,心中涌起巨大的成就感。这才是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尖端材料!
“记录下最佳配比和工艺流程!立即着手,小批量试制锰钢板甲和弩机关键部件!尤其是弩臂和弓弦挂扣,必须用上新钢!”林越下令道。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支披挂着轻便而坚固锰钢甲、手持射程更远、寿命更长锰钢弩的华国精锐,出现在战场上的场景。
军工技术的突破,让华国的底气更足。而与此同时,针对孙刘联盟的外交战略,也在蔡文姬和大乔的精心运作下,悄然展开。
由蔡文姬亲自润色、以华国尚书令名义发出的哀悼与示好国书,经由正式渠道,送达了秣陵的孙权手中。
此时正值孙权因周瑜新丧、内部对刘政策纷争不断而焦头烂额之际。收到这封来自南方“异数”林越的国书,他仔细阅读了数遍。
国书写得文采斐然,措辞得体,首先对周瑜的英年早逝表示了“震惊与深切哀悼”,称赞周瑜“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其逝是“江东亦是天下之憾”。这极大地满足了孙权的面子,也稍稍缓解了他痛失臂膀的悲恸。
接着,国书重申了华国“保境安民,不预北争”的立场,表达了希望与江东“永致和睦,互通商贾,各守疆域”的意愿。最后,还看似不经意地提及,“近闻左将军(刘备)广纳贤才,厉兵秣马,或有西向巴蜀之志,若其得逞,恐非江东之福也”,点到即止,却像一根毒刺,精准地扎在了孙权内心最深的疑虑上。
孙权将国书示于鲁肃、张昭等重臣。
张昭持重,认为:“林越虽据荆南,然其志似不在北扩,且其工巧之术,于民生军备皆有裨益。与其交好,可稳定南方,集中精力应对刘备与曹操。”
鲁肃则看到了更深一层:“林越此信,哀悼是假,示好是真,但其挑拨我与刘备关系之意,亦是昭然若揭。然其言未必全虚,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其势确在膨胀。我方今之患,在北(曹操)亦在西(刘备),与林越暂息兵戈,利大于弊。”
孙权沉吟良久。他当然看得出林越的算计,但眼下,他确实没有两线树敌的资本。林越的示好,给了他一个稳住南线的借口,也能从与华国的贸易中获得急需的物资(尤其是听闻华国铁器精良)。更重要的是,林越信中关于刘备的暗示,与他心中的担忧不谋而合。
“回复林越,”孙权最终下令,“接受其哀悼与善意,允其通商之请。另,以我私人名义,回赠江东锦缎百匹,良马十骏。至于刘备之事……我等自有计较。”他决定顺水推舟,先稳住林越,同时加紧对荆州北部,尤其是江陵地区的渗透和压力。
而在暗处,大乔掌控的度支司“民间商队”更加活跃了。一批批包装严密的“商品”——主要是优质兵甲(刻意控制数量,且是华国换装下来的次一等产品,但对比江东普通军械仍属精良)和防治金疮、瘟疫的成药,通过隐秘渠道流入江东,换回了大量江东特产的铜料、皮革以及粮食。
同时,关于“刘备与益州别驾张松暗通曲款”、“诸葛亮密会刘璋使者”等真假难辨的消息,也随着这些商队,在江东的市井、军中乃至部分低级官吏中悄然流传开来。这些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虽未立即掀起巨浪,却在不断加深着孙权集团对刘备的猜忌。
华国,这台由林越操控的机器,正一边疯狂汲取着新资源、攀爬着科技树,一边娴熟地运用着外交和情报的杠杆,在三大巨头的夹缝中,为自己争取着宝贵的时间和空间。锰钢的冷辉与外交的暗流,共同勾勒出华国崛起道路上复杂而危险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