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引发的士族反弹浪潮,在林越的公开论政和事实面前,虽未完全平息,但汹涌的势头终究被遏制了下去。更多的寒门乃至平民学子,在榜样的激励和官府明确的态度支持下,更加踊跃地投身于书院的学习和下一轮科举的准备中。而那些中举的寒门英才,也迎来了他们人生轨迹的巨大转折。
按照华国新制定的授官制度,这批科举中第者并未被立刻授予显赫的实权官职,而是被分配到各郡县的基层岗位进行“观政实习”,如度支司的账房佐吏、工曹的工程监理、各县的户曹、法曹掾史等。这既是让他们熟悉政务,也是对他们能力的进一步考验。
明算科头名石坚,被分配到了零陵郡度支司,协助管理官仓出入、赋税核算。他凭借着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和之前做学徒时积累的实践经验,很快就在一堆繁杂的账目中发现了问题——某个负责征收市税的胥吏,账目存在明显的亏空和做假痕迹。若是往常,这种胥吏往往与地方小吏盘根错节,难以查办。但石坚毫不畏惧,依律核查,将证据直接呈报给了度支司主管。
主管起初有些犹豫,涉及吏治,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石坚据理力争,以精确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链,证明了亏空的存在。此事最终上报到了大乔那里。大乔深知吏治清明的重要性,更明白这是树立科举新官威信、打击守旧势力的关键案例,她力排众议,支持石坚,下令严查。最终,那名胥吏被革职查办,其所侵吞的税款被追回,相关失职官员也受到了惩处。
此案一出,震动零陵官场!一个刚入仕的寒门小子,竟然真的扳倒了一个盘踞多年的胥吏!这不仅展现了石坚的能力,更彰显了新法的威严和科举入仕者的底气。度支司内,原本一些对石坚出身抱有偏见的老吏,也不得不收敛态度,开始正视这位年轻人的才华。
那位格物科头名的铁匠之子,名叫铁砧(他自己改的名,意喻坚韧),则被分配到了桂阳郡的矿监署。他到了任上,并没有坐在衙署里看文书,而是直接钻进了矿洞,与矿工们同吃同住。他利用自己在格物院学到的力学、矿物知识,仔细观察采矿流程,很快就发现现有的支撑结构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且运输矿石全靠人力肩挑背扛,效率低下。
他结合矿山实际,设计了一种利用滑轮组和轨道(简易木轨)的提升运输系统,又改进了矿洞的支撑结构,用更科学的三角形受力原理加固。起初,老矿工和监工们都觉得这个毛头小子异想天开,但铁砧亲自带着几个愿意尝试的工人动手改造。当第一筐矿石通过滑轮组轻松地被拉出矿洞,当新的支撑结构稳稳地扛住了顶部压力时,所有人都服气了。新方法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更极大地保障了矿工的安全。桂阳郡守得知后,亲自嘉奖了铁砧,并将其法推广至其他矿场。
明法科中第的几位学子,则被充实到了各郡县的司法系统。他们熟稔华国新颁布的《华律》(由林越主导,蔡文姬等精通律法者参与编撰,融合了汉律精华和林越带来的现代法治理念,强调证据、程序公正和量刑适度),在处理民间诉讼、核查案件卷宗时,展现出与以往靠人情、关系的旧吏截然不同的专业与严谨。虽然初期也遭遇了地方豪强和旧吏的抵触,但他们严格依法办事,不徇私情,逐渐赢得了部分百姓的信任。
甚至那位中举的蛮族青年,也被安排到了武陵南部新设立的“羁縻安抚使”衙门任职,专门负责协调华国与归附蛮族部落的事务。他通晓蛮语,了解蛮族习俗,又能用汉文处理公文,在传达政令、调解纠纷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让许多蛮族部落感到被尊重,进一步巩固了华国在南疆的统治。
这些寒门出身的科举新官,如同新鲜血液,注入了华国原本有些沉滞的官僚体系。他们或许缺乏官场圆滑的经验,但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以及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他们用实际行动,一步步地证明着科举取士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也在一点点地改变着华国的政治生态。
林越密切关注着这些新官的动向,他对蔡文姬和大乔感叹道:“看到了吗?这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栋梁。不看出身,只看能力与品德。假以时日,他们必将成为支撑我华国崛起的砥柱中流。”
科举新政,在实践的检验下,开始真正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