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葵把洗好的碗摞在架子上,指尖碰到袖子里那块青铜碎片,温度已经恢复正常。她没多想,转身回屋,风从窗外吹进来,掀了下桌上的纸页。
第二天一早,大长老在山门前等她。
“去吧。”他递来一块青玉符牌,“代表天机阁。”
她接过符牌,放进怀里,又摸了摸那块碎片。昨天夜里小女孩说的话还在耳边:“我想守着它。”她现在明白了,守住药田是守,走出山门也是守。
她点点头,迈步下山。
山路蜿蜒,走了两个时辰才到传送阵台。石台上刻着九宫纹路,中央凹槽插着一根断角兽骨,是启动凭证。她把符牌放进去,光纹一闪,脚下震动,眼前白光炸开。
再睁眼时,已站在一片开阔广场上。
远处高台耸立,挂着三面大旗,分别绣着“玄音”、“云骨”、“灵枢”四个字。人来人往,大多是年轻弟子,穿着统一道袍,腰间佩剑或挂铃。有人手里拿着卷轴,有人肩扛模型阵盘,走动间谈笑风生。
姜小葵低头看了看自己——麻布短打,草鞋,右腕缠着旧布条。她抬手拍了拍衣服上的灰,走进人群。
没人注意她。
一群人在讨论什么“共振炼体法”,说能把骨头练成共鸣腔,一吼震碎三重护盾。另一个圈子聊的是“梦引术”,靠睡觉时吸收天地残念提升悟性。话题一个比一个玄乎。
她安静听着,从袖子里掏出个小本子,记下几个关键词:音波导气、骨节传灵、梦境识海。
旁边一人瞥了她一眼,低声对同伴说:“天机阁?听说就靠一块破铜片撑场面。”
她没抬头,笔尖顿了一下,继续写。
过了一会儿,台上一位白须长老开口:“诸位皆为东荒新秀,今日齐聚灵盟雅集,不比胜负,只论共进。老夫有一问——若有蚀脉雾侵染灵田,诸宗可有应对之策?”
众人纷纷出声。
“我玄音宗以清心咒驱浊,三日可净百亩。”
“云骨派用煅骨钟声震荡地脉,雾气自散。”
“灵枢院设十二连环引灵阵,导毒入井封印。”
轮到姜小葵时,她站起来,声音不高:“我阁前日刚清过一片污染田,用的是星轨导流加符锁气,七曜位定点压制,三天内根除雾源。”
全场安静了一瞬。
那长老眯眼问:“具体如何布阵?”
“以北斗四象为基点,嵌入微型符钉,每颗钉内藏反向吸灵纹,持续抽取雾核能量。配合月相变化调整频率。”她说完,从怀里取出一张折叠的黄纸,展开后是一幅精细阵图。
长老接过一看,眉头微动:“这结构……倒是巧。”
没人再小声议论了。
她坐下后,有人开始主动靠近打听细节。她不多说,只讲实用部分,比如符钉埋深多少合适,夜间巡查怎么走路线最省力。
中午休会,各宗展示自家修炼方式。
玄音宗弟子站成一圈,敲响铜磬,音浪掀起地面沙尘,形成螺旋气柱。据说这是在模拟“五脏应和”,练久了能用声音控物。
云骨派更狠,一个青年脱了上衣,露出全身泛青的骨骼轮廓。他一拳打向石桩,没碎,但桩子发出低沉钟鸣,周围人耳朵都嗡了一下。
姜小葵看得认真,在本子上画了个简图,标注:“骨鸣共振,可用于警戒系统。”
下午是自由交流。
她走到一处展台前,看一群人围着演示“地脉共鸣术”。他们把金属探针插进土里,通过调节频率,让地下暗流改道。原理类似测震,但精度极高。
她盯着看了很久。
突然发现,这种震动波形,和她那块青铜碎片偶尔发出的波动很像。不是完全一样,但节奏上有重叠。
她心里一动。
原来力量不止一种样子。有的靠吼,有的靠敲,有的靠静默引导。天机阁的方式不算快,也不炫,但它稳。
傍晚时分,一名执事模样的年轻人走到她面前,笑着问:“贵阁偏居一隅,平日信息闭塞,怕是难跟上主流进境吧?”
她看着他,没生气。
从袖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模型——七曜锁灵阵的简化版。金线刻在黑木板上,看起来不起眼。
她手指一弹,阵眼亮起微光,金纹缓缓流转。
“这是我们改良的新阵型。”她说,“能护百里药田三年不失,期间自动识别异常灵气波动,并发出预警。”
那人愣住。
周围几人围过来查看,发现结构精巧,能耗极低,特别适合长期驻防。
“这……能在野外部署吗?”有人问。
“已经在用了。”她说,“上个月清完蚀脉雾那片地,现在就靠它守着。”
现场安静了几息。
随后几位长老模样的人走过来询问细节,她一一作答。
临到收场,不少人主动交换资料。她拿到了一本《九派灵枢摘要》,还收到三枚信符,分别是三个宗门的联络标记。
她把东西收好,走向返程传送阵。
身后喧闹渐远。她回头看了眼高台,灯火初上,映着旗帜飘动。
风拂过脸颊,她右手习惯性摸了摸右眼尾,那里有点发烫。
快走到阵台时,她停下脚步,从本子最后一页撕下一角,写了几个字:
“新徒训练可用音律调息入门。”
“禁制结构可参考地脉共振。”
“骨鸣原理或能改进警戒铃。”
折好塞进袖子。
传送阵启动,光纹再次亮起。
她站在原地,等光芒吞没全身。
最后一秒,她忽然想起小女孩昨晚洗碗的样子,低着头,手泡在水里,却挺直了背。
她嘴角动了一下。
光柱冲天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