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刚落下!托娅也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议,她的普通话带着好听的蒙语腔调,却条理清晰:“咱们的羊群现在发展得特别好,草料也够……”
“现在山里有黑子它们守着,狼群根本不敢靠近咱们秀山屯的地界!我看可以把屯子后面连着的那几片缓坡都用木栅栏圈起来,搞更大规模的圈养,养殖规模起码还能再扩大一倍!”
陈卫东表示赞同:“可以!托娅这个想法好!规模化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
“我觉得,咱们不仅要扩大养羊,明年咱们还要规划建设一个正规的、科学管理的养猪场!”
“猪长得快,效益也高。不过规模一旦上去,饲料就是大问题……”
“光靠各家各户那点泔水和野菜不够了……”
他顿了顿,抛出一个更大的构想,“我打算,以咱们秀山屯集体名义,在公社那边选址,投资办一个小型饲料加工厂!”
“利用咱们自己的粮食加工副产品,再收购一些麸皮、豆粕之类,加工成配合饲料!”
“这样既能满足咱们自己养殖场的需求,还能卖给公社其他有需要的大队,这又是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
采集队的王红和狩猎队的宋志刚也紧接着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卫东,队长,现在不光咱们自己采,周围红星、前进好几个大队,都把采来的山货往咱们这儿送,指望咱们帮着卖个好价钱!”
“可……咱们那临时搭的库房,都快堆成山了,再不处理都要发霉了!得赶紧建正规的仓库和加工车间了!”
陈卫东大手一挥,果断决策:“建!必须立刻规划建设!不仅要建足够大的仓库,还要按照标准建加工厂房!”
“咱们不能光当二道贩子,要对收上来的山货进行精细加工,蘑菇、木耳按品相分级,榛子、松子挑拣烘焙,药材清理炮制,然后设计统一的包装,打上‘长白山秀山屯’的牌子!”
“咱们的目标,是把这些山珍卖到省城的大商店,卖到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的高级市场去!”
“这样一来……价格起码能比现在翻上好几番!”
吴曼青教授也汇报了果园的情况,今年嫁接的果树大部分成活,部分早熟品种已经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口感极佳,证明了技术的成功。
她提出明年可以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但也坦诚地提出了担忧:“卫东,扩大面积没问题,技术我们也有信心!”
“但果子树一旦大批量结果,销路和储存就是个大问题了……水果娇贵,存放时间短,一旦滞销,损失就大了!”
陈卫东显然在组织全公社建果园的时候,就早已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从容地解答:
“吴教授,销路您不用担心!”
“明年咱们可以在公社设立统一的果品采收点和联系点,我会让向阳提前去联系省城、甚至更远北方的水果批发商和大型单位。至于储存……”
他眼中闪过一丝自信的光,“我有个更长远的想法,等咱们资金再充裕一些,积累一些经验后,可以考虑在公社这边,投资建设一个水果罐头加工厂!或者果干加工厂!”
“这样既能彻底解决鲜果储存难、运输损耗大的难题,又能通过深加工,创造比卖鲜果高得多的附加值!这将是咱们白河公社未来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这个大胆的构想让所有人都精神一振,仿佛看到了堆成山的水果变成一瓶瓶、一袋袋畅销商品的场景……
养蜂这块,苏宛贞表示现有规模已经不小,管理需要精细化,暂时保持稳定即可。
生态稻田模式则大获成功,产出的绿色无公害大米,经由省农科院推荐,直接被省里一些机关单位订购一空,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不少!
而稻田里肥美的螃蟹,更是卖出了肉价好几倍的天价,让所有参与的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秦雪骄傲地表示,明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把稻田养蟹技术完全成熟!
成衣作坊的王玉琴也汇报,现在作坊每天的衣服都做不过来,订单排到了年后,需要增加缝纫机和招募更多心灵手巧的学徒工。
陈卫东直接拍板:“王阿姨,年后咱们就不叫作坊了!咱们要注册成立正式的‘秀山屯服装厂’!”
“您多费心,带徒弟,抓质量,争取把咱们的服装也做成一个响当当的牌子!”
会议从上午一直开到月上中天,午饭和晚饭都是其其格组织妇女们在大队部厨房简单做的,大锅菜,管饱!
但没人觉得累,没人抱怨,反而越讨论越兴奋,一个个关乎秀山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激烈的思想碰撞和集思广益中逐渐清晰、完善。
每个人眼中都燃烧着希望的火焰,干劲儿十足……
与此同时,屯子里也弥漫着一种喜庆、忙碌而又暗含隐忧的气氛!
社员们知道干部们在商量分红和发展的大事,个个喜气洋洋,干劲冲天,劈柴、收拾菜窖、准备过年杀猪,忙得脚不沾地……
但茶余饭后,也不免有些议论传了起来。
“听说了吗?咱们屯子今年又挣大钱了!”
“真的?能分多少?指定比去年多吧……”
“肯定少不了!卫东带着咱们,还能让咱吃亏?”
“唉,就是不知道卫东他……他会不会也去考大学啊?他要是走了,咱们这好日子……”
“可不能乱说!卫东不是那样人!”
“就是,卫东对咱们屯子有感情!你看他对沈家那对姐妹花……说不定就扎根在咱这儿了!”
“但是……人家毕竟是城里人啊!”
“别的知青回城,卫东会留下来吗?”
“但愿吧……可不能没有卫东啊……”
而屯子里那几排规模最大的、灯火通明的夜校,更是人满为患!
不仅本屯的知青和年轻社员,连公社其他大队,乃至县城里一些得到消息、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都不辞辛苦赶来……
只因为这里有最好的老师(吴曼青等教授偶尔会来授课)、有齐全的学习资料、还有这山里罕见的、能亮到深夜的明亮电灯!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朗朗书声常常响到深夜……
在陈卫东家那个安静的小院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刘爱苗、李向阳、周文韬、沈家姐妹、秦雪、王红、宋援朝、周晓梅等核心知青和骨干,正围坐在炕桌旁,进行着紧张的模拟考试。
试卷是陈卫东和沈柏儒等几位老教授结合陈卫东的想法精心拟定的,旨在最后阶段查漏补缺……
沈清如认真地演算着数学题,偶尔抬头,与陈卫东鼓励的目光相遇,便抿嘴一笑,低下头继续奋笔疾书。
沈玉茹遇到难题时会下意识地咬笔头,偷偷瞄一眼陈卫东,得到他一个安抚的眼神,便又鼓起勇气继续思考。
同样的试卷和学习资料,也已通过加急信件,以最快速度寄往了远在羊城、正在外贸局工作和备考的韩婧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