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太太一声令下,杨家宅院内顿时洋溢起一种不同于往日忙碌的、带着几分羞涩与兴奋的喜庆气氛。
回娘家省亲,对于嫁入杨家的媳妇们来说,是难得的大事,更是扬眉吐气、光耀门楣的时刻。
大伯母林氏、杨母、二伯母李氏,以及大堂嫂吴桂秋、二堂嫂宋宓,五位女眷脸上都带着掩不住的笑意,开始精心准备起来。
杨景曦主动揽下了备礼的活儿。
她心思细腻,考虑周全,根据几位伯母、母亲、嫂子娘家的情况,备下了既体面又实惠的礼物。
每家都是四色礼:一匹时新的厚实棉布(寓意丰衣足食)、一盒县城买的精致点心(寓意甜蜜美满)、两只油光水滑的卤鸡卤鸭(彰显杨家特色)、外加一个装着五两雪花银的红封(实实在在的贴补)。
这份礼,在乡下地方,可谓极其丰厚体面了。
出发这日,五人皆换上了平日舍不得穿的最好的衣裳,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上了新买的银簪珠花,脸上扑了淡淡的粉,一个个收拾得光彩照人。
孩子们也穿得干干净净,小脸兴奋得红扑扑的。
最先出发的是大伯母林氏。
她娘家就在邻村,路程最近。
当她和杨大伯带着丰厚的礼物出现在娘家门口时,她那正在院中喂鸡的老母亲还以为眼花了。
“娘!”大伯母笑着唤了一声。
“哎哟!是我的兰儿回来了!”
“岳母!”杨大伯手里提着东西大声喊道。
老母亲惊喜地迎上来,看到女儿气色红润、衣着光鲜,女婿手里还提着那么多好东西,顿时笑逐颜开,“快进屋快进屋!你们这……怎么拿这么多东西?路上累不累?”
左邻右舍闻声也围了过来,看着那丰厚的礼物,纷纷夸赞:“杨家大嫂子回来了?哎哟,这气色真好!”
“瞧瞧这布,这料子多厚实!”
“还有卤味呢!就是镇上杨家铺子卖的那个吧?香得很!”
大伯母林氏和杨大伯笑着与乡邻打招呼。
进了屋,大伯母林氏才拉着母亲的手,细细说起家中的变化:“娘,您放心,我在杨家好着呢。如今家里日子可是大不同了……”
她便将从杨景曦琢磨出卤味方子开始,到开铺子、卖奶茶、与仙客来合作、买地盖五进大宅,再到景邦和三个侄子齐齐考中童生,且都被县里最好的青麓书院录取……一桩桩一件件,娓娓道来。
她娘家人听得目瞪口呆,如同听传奇故事一般。
“哎哟我的天爷!四个童生?还都去青麓书院?”
“五进的大宅子?那得多气派!”
“怪不得瞧着你如今这般模样,原来是掉进福窝里了!”
大伯母林氏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公婆待我们极好,如今还特意让我们回娘家来看看。家里铺子忙,还让我跟弟妹说,要是愿意,可以去铺子里帮忙学手艺呢!”
这话更是让娘家人喜出望外,连连夸赞杨家仁义厚道。
与此同时,杨母也回到了隔了两个村子的娘家。
她性子温婉,但此刻也难掩激动。
看着娘家略显清贫的屋舍和父母兄长惊讶又欣喜的脸庞,她将礼物放下,拉着母亲的手,未语泪先流,那是喜悦的泪水。
“爹,娘,大哥,嫂子,我们在杨家……很好。”
她哽咽着,“孩子们争气,景韬考了案首,景熠、景明和景邦都中了,都要去县里最好的书院读书了……家里盖了新宅子,好大好气派……他爹和四弟,还要去县里再开一间铺子,专门照顾孩子们……”
她将家中的兴旺景象细细描述,尤其强调了公婆的慈爱和明理。
娘家人听着,又是震惊又是欢喜,老母亲抹着眼泪:“好,好,我儿过得好,娘就放心了!真是菩萨保佑,遇上这么好的人家!”
兄长更是感慨:“杨家如此兴旺,妹子你以后更是有好日子过了!景韬他们将来有了大出息,你就是秀才娘、举人娘了!”
二伯母李氏的娘家稍远些,她带着礼物和让她倍感有面子的消息——婆婆允了她小弟来铺子帮工——回到娘家时,更是引起了轰动。
她小弟激动得脸通红,连连保证一定好好干,不给姐姐和杨家丢人。
娘家人更是对杨家感恩戴德,觉得女儿真是给娘家带来了大福气。
大堂嫂和二堂嫂虽是孙媳,但如今杨家兴旺,她们在娘家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回去后,说起家中卤味奶茶生意的红火,说起小姑子杨景曦的种种神奇,说起那即将拔地而起的五进大院,说起四位小叔子的锦绣前程,无不引得娘家人啧啧称奇,羡慕不已。
纷纷叮嘱她们在杨家一定要勤快懂事,好好跟着过日子。
几位女眷在娘家住了一两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款待和羡慕目光。
她们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礼物,更是杨家如今蒸蒸日上、前途无量的强大底气和荣耀。
这让她们在娘家人面前倍感自豪,腰杆挺得笔直。
等她们陆续从娘家回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舒心的笑容,眼神更加明亮,仿佛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使命,也与娘家的关系更加紧密融洽。
她们带回来的,则是娘家人满满的祝福、羡慕以及对杨家慷慨仁厚的交口称赞。
这些称赞经由不同渠道传回杨家,让杨老爷子、杨老太太脸上也倍感有光。
家族的内外声誉,在这场充满温情的省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所有人都更加确信,杨家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这辉煌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