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休息时,杨景曦将众人召集起来,再次强调保密的重要性:“近日已有北狄探子在附近活动,大家务必提高警惕。遇到陌生面孔,立即报告巡逻士兵。记住,你们多一分警惕,家人就多一分安全!”
一个满脸煤灰的汉子站起来:“军爷放心!咱们晓得轻重!那北狄狼子野心,咱们盼朝廷大军已久矣!如今既能赚银钱过冬,又能为守边出力,自当尽心!”
众人纷纷附和,气氛热烈。整个边境大营的后勤区域,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分工明确的民用作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百姓们虽然辛苦,但看着到手的铜钱和那逐渐堆积如山的、据说能温暖整个冬天的蜂窝煤,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笑容。他们也严格遵守着规定,绝不打听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
而杨景曦的身影,则穿梭在各个作业点之间,指导技术,检查质量,强调安全,尤其是通风的重要性,她几乎逢人便说,不厌其烦。
随着一批批蜂窝煤和煤炉被生产出来,首先在军队中进行了试用。
当士兵们发现,一个小小的蜂窝煤竟然能让军帐温暖大半夜,远比烧柴省事且暖和得多时,所有的怀疑都烟消云散,变成了对郡主狂热的崇拜和感激!
萧天澈站在帅帐前,看着军营中袅袅升起的、不同于往日柴烟的淡淡煤烟,看着士兵们脸上不再被冻得发青的神色,看着后勤区那一片欣欣向荣的百姓劳作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几日后,萧天澈和杨景曦决定在村庄中心空地上举行试烧大会。
夜幕降临时,二十个煤炉围成圆圈同时点燃,蓝色火焰在夜色中跳跃,照亮村民们期待的脸庞。中间大锅里煮着羊肉,香气四溢。
老村长拄杖走到中央,声音哽咽:“老夫活了七十岁,从未想过边境冬夜能如此温暖!往年此时,已有老人孩子冻病冻死,今年有了这蜂窝煤,想必能少许多苦难!”
萧天澈起身致辞:“此乃朝廷应尽之责!更感谢诸位乡亲鼎力相助,既解决军中燃料之急,又为边境安宁做出贡献。只要军民同心,北狄何足惧哉!”
杨景曦则不忘安全宣传,她编了顺口溜教给孩子们:“烧煤炉,要通风,关窗闭户可不行;开点窗,保平安,毒气消散暖融融。”
孩子们很快学会,满村跑着唱,无形中将安全知识传播开来。
会后,萧天澈和杨景曦并肩站在村外高地上,望着山下点点灯火——那是各家各户试燃煤炉的光亮。
“往年此时,边境村庄入夜后一片漆黑,如今竟有星火点点。”萧天澈感慨道。
杨景曦微笑:“不止星火,将军细听。”
萧天澈侧耳倾听,风中传来村民的欢笑声,孩童的嬉闹声,还有隐隐约约的歌声——正是那安全用煤的顺口溜。
“温暖予人的不仅是体温,更是希望。”杨景曦轻声道,“有希望,人心才会凝聚。”
正说着,一队巡逻士兵经过,向他们行礼。士兵身后跟着几个青壮村民,手持简易武器,神情警惕而自豪。
萧天澈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忽然道:“郡主,你可知最初我对此计有所保留?恐百姓参与军事要务会生乱子。”
杨景曦转头:“如今看来?”
萧天澈唇角微扬,那双常年凝霜覆雪的眼眸此刻竟漾开几分暖意,宛如冰封的河面初融春水。
“如今看来,这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他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错辩的欣慰,“军民本是一家,共同守护这片土地,力量自然倍增。”
萧天澈抬手虚指远处星星点点的村落灯火,那些暖黄的光晕在墨色山峦间明明灭灭,恰似散落人间的星辰。
“你看,不过月余,这片土地上的生机竟比过去几年都要旺盛。”
正当此时,远山脊线上忽然窜起一道赤色焰芒,如朱笔在夜幕上划过一道遒劲的斜锋,旋即又迅速熄灭,仿佛被无形巨手掐灭了光亮。
那是边境特制的狼烟信号——白日见烟,夜间观火,此刻焰色赤红无杂,正是预先约定的安全信号。
二人不约而同地驻足凝望,直到确认信号完全消散。
杨景曦轻舒一口气,鬓边被夜风拂起的发丝缓缓落回肩头:“一切正常。”
这四个字在寒夜里凝结成白雾,又很快散入风中。
萧天澈微微颔首,相视一笑间,某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在目光交汇处流转。
他们踏着铺满霜花的碎石小径返回营地,靴底碾碎冰晶的细响在静夜中格外清晰。
沿途哨兵执戟行礼,火把在他们经过时稍稍压低,映亮年轻士兵们被寒风刮得通红却精神抖擞的脸庞。
帅帐前的空地上,新制成的蜂窝煤正在特建的草棚下阴干,乌黑的煤块整齐排列如待战的军阵。
不远处,百姓协作区仍亮着几盏风灯,隐约可见明日要送往各村的煤炉已套上防雨的油布罩。
寒夜漫漫,北风如刀,但营地四处飘散的煤烟气息却织成一张无形的暖网。帐内传来守夜士兵压低的说笑声,伙房里飘出熬煮姜汤的辛香——这一切都与往年的死寂萧索截然不同。
有了煤炭取暖,有了军民同心,这个冬天,边境的寒风似乎不再那么刺骨,长夜也不再那么难熬。
而制造蜂窝煤的技术,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杨景曦根据百姓建议,在材料中加入少量稻草灰,使煤块更易点燃;又设计出不同尺寸的煤炉,适合各种家庭使用。
保密工作也成效显着。有村民报告了两个形迹可疑的货郎,经查确是北狄探子;还有孩童因向邻村亲戚透露煤矿事宜,全家被暂时取消参与资格,经过深刻检讨才得以恢复。
这些事例让百姓更加意识到保密的重要性。
月底结算时,参与采矿的百姓平均每人得钱一千五百文,外加五百斤蜂窝煤。这在往年足可换得全家一冬温饱,还有余钱购置年货。
消息传开,更多边境百姓前来报名。煤矿规模不断扩大,蜂窝煤制作工艺日益纯熟,煤炉也几乎普及到每个家庭。
萧天澈和杨景曦站在了望台上,看着络绎不绝前来报名的人们,心中感慨万千。
“北狄不久必有大动作。”萧天澈目光远眺边境线,“但今年,我们准备好了。”杨景曦点头附和。
寒风中,蜂窝煤燃烧的温暖不仅驱散了身体的寒冷,更点燃了边境军民共同抗敌的决心与希望。
这个冬天,因为有杨景曦的到来,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她带来的,不仅仅是强军之法,更是生存的希望与温暖的未来。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望向杨景曦,心中的那份悸动,如同这逐渐燃起的煤火般,越来越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