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的仓库区坐落在聚居地东北角,由五间巨大的茅草顶土屋组成,里面堆满了联盟共有的物资——粮食、兽皮、陶器、工具以及各种稀有材料。这里是联盟的生命线,关系到每个人能否吃饱穿暖,度过严寒的冬季。
然而,仓库的管理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清晨,汪子贤还没走到仓库区,就听到了争执声。原来又是分配处的纺婆婆和仓库管理员岩壳在为物资数量争吵。
“我明明记得上次清点时还有五十卷麻布,现在怎么只剩四十二卷了?”纺婆婆举着记录绳结,气得手发抖。
老岩壳一脸无奈:“纺婆婆,我也记得有五十卷,但清点就是只有四十二卷。可能是你记错了,或者绳结打错了?”
“我打了一辈子绳结,从没出过错!”纺婆婆更生气了,“一定是有人偷拿了!”
“没有凭证不能乱说!”岩壳也提高了声音,“仓库每天进出这么多人,谁能记得每一件东西去哪了?”
汪子贤走近时,两人立刻停止争吵,向他诉苦。
“大首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纺婆婆叹气道,“绳结记不清细节,时间一长,谁也说不清物资到底去哪了。”
岩壳指着仓库里堆放的物资:“东西越来越多,单靠记忆和绳结根本记不住。有时候明明记得有某种物资,就是找不到放在哪个角落。”
汪子贤沉默地巡视仓库。兽皮堆得杂乱无章,陶器随处摆放,不同种类的粮食也没有分开储存。他随手拿起一捆记录绳结,上面打满了各种结,连管理员自己都需要猜测每个结代表什么。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汪子贤下定决心,“从今天起,仓库将采用全新的管理方法——文字记账和算术清点。”
他立即召集了文字院首批学员中的佼佼者——纺云、小石和禾苗,组成仓库管理改革小组。
第一步是全面清点库存。汪子贤设计了统一的清点表格,刻在陶板上:左列物品名称,中间数量,右列备注。
清点工作异常艰难。许多物资堆放混乱,需要重新整理归类;同类物品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分级记录;甚至发现了一些被遗忘在角落的物资——三筐已经发霉的坚果和五大卷虫蛀的麻布。
“难怪总感觉物资消耗速度比实际快。”岩壳看着那些被浪费的物资,痛心疾首,“这些东西要是早点发现,还能用上啊!”
全面清点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最终,联盟仓库有了第一份完整的库存清单:粮食七大类共五十三筐;兽皮九种共二百四十张;陶器六类共三百余件;工具五大类约一百五十把...
清点过程中,汪子贤发现了管理上的诸多漏洞:物资出入没有记录,谁都可以借口“公共需要”拿走东西;同类物资没有集中存放,导致重复寻找和购买;没有先进先出原则,有些粮食已经变质还在仓库深处...
“我们需要一套系统的仓库管理方法。”汪子贤对改革小组说,“包括记账制度、存放规范、领取流程和监督机制。”
他首先创造了专门的“仓库文字”——一套简化符号系统,能够快速记录常见物资的出入。如“粟”代表粟米,“皮”代表兽皮,“陶”代表陶器,加上数字和出入符号,形成简洁明了的记录。
算数高手小石设计了“算筹计算法”——用不同长度的草棍代表不同数值,快速计算物资总量和余额。他还发明了“进位标记”,解决了大数计算的难题。
细心的纺云则负责物资分类和存放规划。她为每类物资设计了专属存放区域,挂上标识牌;易腐物品放在通风处;贵重物品单独保管;常用物资放在门口方便取用。
禾苗借鉴农业管理经验,提出了“季度盘点”和“轮值监督”制度,防止长期由同一人管理可能产生的弊端。
新的仓库管理制度实施的第一个月,阻力不小。
许多部落成员不习惯繁琐的领取手续。“以前拿点东西多简单,现在又要登记又要签字,麻烦死了!”猎人石虎抱怨道,他需要领取新箭矢,却不得不等待管理员记录。
甚至仓库管理员岩壳自己也时有怨言:“这么多表格要填,这么多数字要算,我老了,学不会这些新东西。”
汪子贤不为所动,坚持要求严格执行新制度。他亲自坐镇仓库三天,指导每一个环节;安排纺云协助老岩壳处理文书工作;甚至设计了一套简化流程,让紧急物资领取不受影响。
转机出现在一次突发事件中。
仲夏时节,河水突然暴涨,西山部落的低洼地区被淹,急需救援物资。按照旧制度,光是清点需要什么物资就会花费大半天时间。但在新制度下,仓库迅速调出了储备的绳索、木料和皮筏,并准确记录了发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更令人惊喜的是,凭借准确的库存记录,联盟第一时间知道需要补充哪些物资,及时组织人手赶制,避免了后续物资短缺。
洪水过后,西山部落长老师徒特地来感谢:“那么快就拿到救援物资,真是救了命!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仓库里有什么、有多少?”
汪子贤展示了仓库的账本和存货分布图:“靠的不再是某个人的记忆,而是这些文字和数字记录。无论谁当管理员,只要查看记录,就能对库存了如指掌。”
这件事后,新管理制度获得了广泛支持。
汪子贤没有满足于此,他进一步改进了管理系统。
他创造了“日结”“月结”制度——每天结束时核对账目,每月底全面盘点,确保账实相符。
他引入了“预估需求”方法——根据人口和季节变化,提前预测物资需求,避免过剩或短缺。
他还建立了“物资流转记录”——每件重要物资从来源到去向都有据可查,特别是一些贵重物品如铜器、盐块等。
三个月后,新管理系统的成效开始显现。
最直接的变化是浪费大幅减少。由于实行先进先出原则,粮食霉变现象几乎消失;由于有准确的库存记录,重复制作和采购的情况不再发生;由于领取需要登记,随意拿走物资的现象得到遏制。
“光是这个季度,我们就节省了至少十分之一的物资。”岩壳拿着对比数据,难以置信地说,“以前总觉得物资不够用,原来是管理不当造成的浪费太多!”
联盟长老会对新系统十分满意。以往为物资分配争吵不休的场景不再出现,现在所有数据清晰可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以前各部落总怀疑自己分得少,别人分得多。”大长老在会议上说,“现在数据一目了然,大家都心服口服。”
更深远的影响是,仓库管理的新方法很快推广到其他领域。
狩猎队开始详细记录猎物的种类、数量、狩猎地点和时间,从中发现动物迁徙规律,提高了狩猎效率。
农业生产组记录了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投入人力和收获产量,通过对比找出最有效率的种植方法。
甚至家庭也开始模仿这种管理方式。纺婆婆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家庭物资,笑着说:“现在我知道家里到底有多少东西,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再也不会有浪费了。”
汪子贤注意到,不同物资的价值不同,单纯计数不能反映真实价值。他开始了初步的“价值评估”探索——根据物品的稀缺性、制作难度和实用性,赋予不同的“点数”。
比如,一张鹿皮点数高于野兔皮;一件彩陶点数高于普通陶器;一筐粟米点数高于野果。这样,不同物资可以换算比较,物资交换更加公平。
半年后,联盟举行了首次全库存审计。由各部落代表组成的审计组,对照账目逐一清点实物,结果令人惊喜——账实相符率达到九成八以上,只有少量耗损合理的差异。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审计组长惊叹道,“以往清点仓库,账实不符是常态,现在几乎完全一致!”
审计结束后,汪子贤召开了仓库管理总结会。会上展示了半年来物资消耗对比数据:粮食浪费减少三成;工具损耗降低两成;物资周转率提高一倍...
“管理不只是看管东西,更是通过科学方法最大化资源价值。”汪子贤总结道,“好的管理能让同样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这相当于为联盟创造了更多财富。”
会后,汪子贤独自留在仓库办公室,审视着那些刻满文字和数字的陶板。这些粗糙的记录载体,承载的是联盟向精细化管理迈出的第一步。
他注意到老管理员岩壳的转变最为惊人。曾经抵触新方法的老者,如今成了最积极的推广者,甚至自己改进了几种记录符号,让记账更加高效。
“大首领,看我设计的‘快速点数法’!”岩壳兴奋地展示他的新发明,“用不同颜色的石子代表不同数值,清点速度能快一倍!”
汪子贤赞许地点头,同时意识到知识传播的魔力——一旦人们尝到智慧的甜头,就会自发地创造和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夜幕降临,仓库区的火炬依次点燃。汪子贤巡视着整齐的货架,上面各类物资分门别类,标识清晰;墙上的统计板展示着最新数据;值班人员正在做当日最后清点,认真记录着数字。
这与半年前的混乱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智力+1】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汪子贤感到思维更加清晰敏锐,能够更深入地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他忽然意识到,管理效率的提升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思维方式的变化——从模糊到精确,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科学。
这一夜,汪子贤在仓库办公室待到很晚,开始起草《联盟物资管理规范》,试图将半年来的经验系统化、标准化,让这套方法能够持续运行并不断改进。
窗外,联盟的聚居地宁静而有序。仓库区的火炬明亮而稳定,就像文明进程中那盏不灭的明灯,照亮着人类从混乱走向有序,从蒙昧走向理性的道路。
而在那条路上,文字和算术是最坚实的铺路石,记录着每一个前进的脚步,计算着每一步跨越的距离。管理之道,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