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风接过通知,仔细看了一遍,心里一下子活络起来——这正是把空间里的草药“摆上台面”的好机会!他之前在空间里种的薄荷和艾草,长势正好,要是能在村里的荒坡地种,既能给集体赚钱,又能名正言顺地用空间资源,一举两得。
“福满叔,”凌风指着通知上“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字样,说,“咱后山那片阳坡地,石头多,土层薄,种粮食亩产不到二百斤,要是种薄荷和艾草,就不一样了。这两种都是常用中药,公社卫生院、县里药材公司都收购,不愁销路。而且它们耐旱耐贫瘠,不用怎么管,省工省力。”
王福满皱着眉:“薄荷和艾草?这玩意儿真能卖钱?我咋没听说过?”凌风赶紧说:“我问过刘技术员,他说县药材公司常年收购,薄荷鲜品一斤两毛,艾草干品一斤一毛五。咱种五亩,薄荷亩产鲜品一千斤,就能收入一千块,比种粮食强多了!”
为了让王福满放心,凌风还拿出自己画的种植规划图,上面标着地块的位置、行距、播种时间,还有预计的产量和收益。“福满叔,您看,这阳坡地荒着也是荒着,种草药不用占好地,符合公社的要求。就算最后卖不了大钱,晒干了给社员们驱蚊、治病,也不亏。”
王福满看着规划图,又听凌风说得有理有据,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那种苗和技术咋办?总不能瞎种吧?”凌风拍着胸脯:“种苗我来解决,我认识个老药农,能弄到优质种苗。技术您放心,我看了不少草药种植的书,还跟老药农学过,保证能种活。”
其实凌风哪里认识什么老药农,种苗都是空间里的。但他知道,只有把责任扛下来,王福满才会同意。果然,王福满点点头:“行,那咱就开个队委会议,商量商量。”
队委会议在队部的小屋里召开,屋里挤满了人,烟味和汗味混在一起。王福满把公社通知和凌风的想法说了,大家一下子炸开了锅。会计老周推了推眼镜:“种草药是好,可买种苗得花钱,队里的账上没多少余钱啊。”
“钱不用愁!”凌风赶紧说,“种苗我能免费弄到,不用队里花钱。而且种草药不用太多壮劳力,老人和妇女就能除草、浇水,给他们记工分,还能增加社员收入。”
李大叔是队里的老庄稼人,点点头:“那阳坡地确实种不了粮食,种草药试试也好。风小子办事靠谱,去年的良种不就种得挺好嘛。”
就在这时,坐在角落里的刘老三突然开口了:“我看不行!种那玩意儿能当饭吃?万一药材公司不收,地就白瞎了,还耽误功夫!不如多种点红薯,饿了还能填肚子。”刘老三平时就爱挑刺,去年凌风推广良种时,他就反对,现在又出来唱反调。
有人跟着附和:“是啊,万一种砸了咋办?”凌风没生气,而是笑着说:“刘三叔,我知道您担心。这样,明天我带大家去阳坡地看看,再让孙大壮去公社问问药材公司,确认他们收不收。要是大家还是不放心,咱先种两亩试试,行不?”
刘老三没话说了,其他人也点头同意。会议最后决定,先种五亩薄荷和艾草,由凌风负责技术,青年学习小组的人负责种植和管理。
散会后,凌风赶紧去找孙大壮,让他去公社打听药材公司的情况。孙大壮拍着胸脯:“风哥,你放心,我明天一早就去,保证问清楚!”
第二天,孙大壮从公社回来,一脸兴奋:“风哥!药材公司的李科长说,只要薄荷和艾草的品相好,他们全部收,还能预付一部分定金!”社员们听了,都放心了,刘老三也没再反对。
接下来就是准备种苗。晚上,凌风进入空间,药圃里的薄荷长得郁郁葱葱,叶子比普通薄荷厚一倍,气味浓郁;艾草的茎秆粗壮,叶片上的绒毛密密麻麻,一看就是好品相。他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挖取薄荷的根茎和艾草的幼苗,避免伤根。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在根部裹上空间里的腐叶土,这样移栽成活率更高。
天亮后,凌风带着铁柱、二柱等十几个青年,扛着锄头、背着种苗,去了后山的阳坡地。阳坡地石头多,得先清理石头,再翻土。二柱刚开始没经验,挖石头时不小心砸到了脚,疼得直咧嘴。凌风赶紧拿出空间里的草药膏,给他抹上:“二柱,小心点,石头下面有草根,别用蛮力。”
二柱点点头,揉了揉脚,感觉不怎么疼了,又接着干。凌风教大家怎么起垄:“薄荷喜旱,垄要起高一点,行距一尺五,株距一尺;艾草耐湿,垄稍微低一点,行距两尺,株距一尺五。”他一边说,一边示范,用尺子量好距离,再挖坑、栽苗、浇水。
青年们学得认真,很快就掌握了要领。铁柱力气大,负责翻土;二柱细心,负责栽苗;其他青年负责浇水、清理石头。大家分工明确,干得热火朝天。凌风悄悄给种苗浇了点稀释的灵泉水,确保它们能快速成活。
过了几天,种苗就冒出了新叶,绿油油的,长势喜人。社员们路过阳坡地,都忍不住停下来看:“这薄荷长得真好,比山里的野生薄荷强多了!”“风哥真有本事,这草药种得比粮食还精神!”
就在这时,县里药材公司的李科长来了。李科长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个笔记本,一看就是个懂行的人。他走到薄荷地里,蹲下身子,拔起一株薄荷,闻了闻,又看了看叶子:“小伙子,你这薄荷品相不错啊,叶片厚,气味浓,比我们基地的还好!”
凌风笑着说:“李科长,这是我找老药农要的优质种苗,又精心管理,所以长得好。”李科长点点头,又去看艾草:“这艾草也不错,茎秆粗,纤维多,用来做艾条正好。你们种了多少亩?”
“五亩,薄荷三亩,艾草两亩。”王福满赶紧回答,“李科长,您看这收成后,你们能收多少?”李科长拿出笔记本,记下:“薄荷鲜品我们按一斤两毛收,艾草干品按一斤一毛五收,只要品相好,多少我们都收。我现在就能跟你们签收购协议,预付百分之二十的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