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渑池的盛夏,仰韶村遗址的玉米地刚没过膝盖,翠绿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将地下的祭祀坑藏得严严实实。林晚站在祭祀坑外围的标记线旁,聚灵玉佩贴在掌心,传来一阵比陶寺玉琮更鲜活的“泥土灵气”——没有玉石的冷硬,反而带着火焰烘烤后的温热,像是刚从窑中取出的彩陶,还残留着先民制陶时的温度。
“根据陶寺玉琮的线索和仰韶遗址最新勘探数据,祭祀坑的‘中心土层’下,藏着‘仰韶彩陶鼎’。”顾倾城展开一张祭祀坑剖面图,指尖在标着“红土层”的位置圈了圈,“这尊鼎是仰韶文化中期的祭祀重器,高约35厘米,鼎身绘有人面鱼纹和稻穗纹,鼎足是兽形,是目前仅见的仰韶彩陶礼器。1951年第二次发掘时,曾在祭祀坑边缘发现过鼎足残片,上面的人面鱼纹与半坡遗址的彩陶盆一致,但祭祀坑被‘四色土层密码’保护——从外到内依次是红、黄、黑、白土,对应仰韶彩陶的四种主色,挖错任何一层,土层下的流沙就会灌满坑洞,将文物掩埋。”
仰韶考古队的李队长,穿着浅灰色速干衣,手里拿着一份土层样本报告,脸色凝重:“彩陶客已经在祭祀坑附近活动了!他昨天伪装成游客,在遗址博物馆里临摹彩陶纹样,还偷偷取了不同土层的样本,现在很可能已经破解了土层顺序的一半。我们在祭祀坑东侧发现了他的‘仿品作坊’,里面有十几个仿造的彩陶鼎,纹饰和真鼎几乎一模一样,他想等我们挖出真鼎后,用仿品替换,把真鼎偷偷运走。”
李队长指着不远处的一间废弃农房:“那就是他的作坊,窗户上还能看到彩陶的碎片。根据监控,他带了两个帮手,手里有‘土层速测仪’,能快速分析土层成分,甚至准备了‘流沙抑制剂’,想强行挖穿土层,不触发陷阱。”
林晚蹲下身,抓起一把祭祀坑外围的红土,聚灵玉佩突然发烫,左眼泛起淡红光晕——清晰感应到,地下4米处的白土层下,彩陶鼎的灵气被一股带着化学颜料味的邪异气息缠绕,彩陶客的人已经挖到黑土层,正用速测仪分析成分,甚至在黑土层中埋了“仿品触发装置”,只要真鼎被取出,仿品就会自动弹到原位,迷惑众人。
“他们快挖到白土层了!”林晚站起身,拍掉手上的土,“我们得赶在他们突破白土层前行动!顾倾城,你带安保人员去废弃农房,控制仿品作坊,防止他们替换文物;李队长,你帮我确认土层的准确顺序,尤其是黑土到白土的过渡层;我去祭祀坑旁,用聚灵玉佩感应真鼎位置,等你们准备好就开挖。”
顾倾城立刻带着人出发,李队长则拿出土层样本盒:“红土层1.2米厚,黄土层0.8米,黑土层0.5米,白土层0.3米,白土下面就是彩陶鼎的石座,挖的时候一定要轻,白土层最薄,一碰就容易塌。”
林晚走到祭祀坑中心,掌心贴着地面,聚灵玉佩的震动越来越清晰——她能“看到”地下的土层像四层彩色的毯子,最里面的白土层下,一尊彩陶鼎静静躺着,鼎身的人面鱼纹在灵气中仿佛活了过来,而黑土层中,一个金属装置正闪着冷光,是彩陶客的仿品触发仪。
“可以开挖了!从红土开始,按顺序来!”林晚对考古队员说。队员们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清理红土,每挖10厘米就停下来,由李队长确认成分。挖到黄土层时,远处突然传来争吵声——顾倾城他们在农房里遇到了彩陶客的帮手,正发生冲突。
“加快速度!他们想拖延时间!”林晚喊道。就在队员们挖到黑土层时,祭祀坑东侧突然冲来一个人,手里抱着一个彩陶鼎,朝着祭祀坑跑来——是彩陶客!他想趁乱把仿品扔进坑中,替换真鼎。
“拦住他!那是仿品!”林晚立刻冲上去,聚灵玉佩泛着红光,“真鼎有灵气,你的仿品只有化学颜料味,骗不了人!”
彩陶客见被识破,突然将仿品朝着队员们扔来,想干扰挖掘。林晚迅速用灵气凝聚成屏障,挡住仿品,仿品摔在地上,碎成几片,露出里面的现代陶土。此时顾倾城带着安保人员赶回来,将彩陶客按在地上,戴上手铐。
队员们终于挖到白土层,李队长喊道:“小心!再挖10厘米就是石座了!”林晚立刻蹲下身,用手轻轻拂去白土,一尊彩陶鼎的顶部渐渐露出——人面鱼纹的轮廓,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土黄色,正是他们要找的仰韶彩陶鼎。